波斯豹(英文名:Persian leopard),是众多豹亚种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超过2米(其中尾长达1米),重量可达到70公斤,被誉为“豹中之王”,分布于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高加索地区,在中亚已经灭绝。截至2021年5月,全球野外仅剩下不到1000只波斯豹,被列为濒危物种。

亚种分化

波斯豹是豹的亚种之一。

形态特征

波斯豹体长可超过2米(其中尾长达1米),重量可达到70公斤,是众多豹亚种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躯体均匀,四肢粗壮,趾行性。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皮毛柔软,常具显著花纹。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尾发达。波斯豹皮毛色泽较淡,但是个体之间色泽不一。

栖息环境

波斯豹曾分布在几乎整个高加索地区,2001年至2005年间的一项调查显示高加索山脉以西已经不存在波斯豹了,伊朗是现在拥有波斯豹最多的国家。1992年苏联解体使得波斯豹保护系统被削弱,也造成了一定数量的波斯豹被猎杀。相关的数据不足也影响了对其现状的更确切评估。

波斯豹远离沙漠、常年积雪地和都市地区。其栖息地包括大高加索的亚高山带草甸阔叶林带和崎岖的山涧以及伊朗和小高加索的山地及针叶林带。只有少数孤立个体才四处活动。一些地区的物种数量依靠伊朗波斯豹的迁徙才得以维持。

生活习性

波斯豹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食物缺乏时,则游荡数十公里觅食。雄性的领域比雌性者大。白天潜伏在巢穴或树丛中睡觉。阳光透过森林,洒在它布满花斑的皮毛上,即使在几米之外,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傍晚出来游窜觅食,直到天明才休息。

豹的感官发达,动作敏捷,善于爬树,可以捕捉树上的猴类和鸟类;也善于跳跃,一跃可达6米高,12米远;但不喜欢游泳。豹的性情异常凶猛,犬齿大而锋利,裂齿也特别发达,有利于擒获和撕扯猎物。主要猎物是黄山羊,獐鹿,羚羊欧洲盘羊,也捕食小型野生动物,偶尔会攻击牲畜和牧羊犬,有过攻击人的记录。捕猎时有两种主要的进攻方式,一种是隐蔽在树上,这样可以居高临下发现猎物,同时气味也会随风飘散,不易被猎物发现,但需要等待猎物从树下经过;另一种是偷袭,先潜行接近猎物,然后突然跃出,将其捕获。当时吃不完的猎物则悬挂在高高的树枝上,这样既不易腐烂,又不易被别的动物吃掉,等食物匮乏时,再回来慢慢吃掉。它的力量大得惊人,可以将一只比其自身重一半的猎物抓到树上去。找不到食物时,也可以忍受数天的饥饿。

分布范围

波斯豹分布于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地区和阿富汗东北部山区。在中亚已经灭绝。2008年,世界上大约只存在871~1,290只成年波斯豹:550~850只在伊朗,200~300只在阿富汗,具体情况不明,78~90只在土库曼斯坦,少于10~13只在亚美尼亚,少于10~13只在阿塞拜疆,少于10只在俄罗斯北高加索,少于5只在土耳其,少于5只在格鲁吉亚,约3 -4只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少于15只在土耳其生存,78~90生活在土库曼斯坦

繁殖方式

波斯豹全年可交配,通常在冬季。孕期90~105天,每胎1~4仔,幼仔与母亲生活13~18个月后独立生活。寿命10-15年,幼兽2、3岁后性成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栖息环境的改变,人为的过量捕杀,种群整体数量呈下降趋势。约200~300只生存在阿富汗;少于10~13只生存在亚美尼亚;少于10~13只生存在阿塞拜疆;少于5只生存在格鲁吉亚;约550~850只生活在伊朗;约3~4只生存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少于10只生存在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少于15只在土耳其生存;78~90生活在土库曼斯坦。1999年有155头豹子饲养在72个动物园,几乎全在欧洲。在北美动物园至少有10头豹子饲养在8个动物园;在野外,波斯豹已经难得一见了。动物园里的波斯豹都是10只野生波斯豹的后代,这些野生波斯豹分别来自伊朗和阿富汗的野外。

保护级别

波斯豹被列在CITES附录I中。

波斯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参考资料

一对罕见波斯豹被拍到!全球野外不足1000只 .南方都市报.2024-08-15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