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4805工厂
海军4805工厂(最早编号:101船厂)(申佳船厂)上海市,海军最大的船舶修理企业,技术力量和设备均占全国同行之冠。地处浦东新区的黄浦江,距著名的杨浦大桥仅80米。现有厂区36万平方米,职工3000余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拥有万吨干船坞一座,国内最大的3000吨升降船台(后5000T)及600号横移船排一座;有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4座;。除了修造船以外,陆用产品系列主要有:化工设备、金属阳极电解槽、压力容器、金属结构件、轻工包装机械、仿古青铜艺术品等。
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4805工厂(简称4805厂)是由英联和丰船厂、江南造船所浦东分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水运大队龙华船舶修理厂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渔业管理处复兴岛船厂等4个单位于上海市解放后合并组成的。
1995年11月派工程师赴俄罗斯学习某型舰艇的维修工艺。1996年初夏,修理KILO型潜艇要进厂坞修。亚洲最大的5000吨升降船台不久前在海军4805厂建成,并已出口运往国外。
这座能承载净重5000吨船舶(含排水量万余吨的空船)的升降船台,长150米、宽23米、高2. 4米;由13个主动平台、12个被动平台、52只大型动滑轮架和数百米钢轨等组成,全部钢结构近2000吨,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
海军4805厂研制的“申佳”舰船艉轴端面密封装置,通过了海军装备部的技术鉴定,已广泛应用在海军的多艘舰船上。
该厂研制的各型端面密封装置,其耐磨性能优良,经500小时的台架试验,测试其磨损量仅为0.02至0.03毫米。纪实船使用,其密封性能、热稳定性和耐磨性能优良,实现了海军舰船在严重震动工作状态下,密封装置无泄漏要求,符合海军要求,海军的用户一致认为,“申佳”端面蜜封装置,保养简单、调整方便、寿命延长、使用可靠。
目前,该在为海军建造的多艘千吨级油轮上,也已使用这种端面密封装置,并为争进入国内船舶市场。
1998年01月29日,经上海4805厂科技人员两年的努力攻关,一艘大型消磁船———南勤203船于1月15日建造完工,并正式交付使用。该船是目前我国科技含量最高的消磁船。南勤203船采用了德国西门子电气元件和集成块电路,中央集控室实现了电脑操作程序,可以自动控制航速和消磁系统。这套“全数字可编程序控制”电气推进系统是首次应用到国内的水面舰船,在250小时的航行试验中,203船完成了机电、观通、导航、雷达等42项试验,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船的实际航速达到16、8节,超过了设计航速16节的要求。
1980年至1982年,701所与海军4805厂将4枚 鹰击-8反舰导弹型多用途导弹改装到一艘024艇上,攻击力大大加强。近年来,海军还在该型艇上进行C-101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试验工作。
历史沿革
英联和丰船厂原名英商和丰厂船坞,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光绪二十六年与耶松船厂合并,为英耶松船厂公司所属和丰船厂;民国25年(1936年)合并为英联和丰船厂;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被日军占有,易名日本三菱公司江南造船所所属淑浦船坞;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名英联和丰船厂。1952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下令征用英联和丰船厂;同年10月,市军管会将和丰船厂移交华东军区海军舰船修造部;1953年1月,和丰船厂与江南造船所复兴岛分厂合并成立海军修江南造船。
江南造船所浦东分厂的前身是浦东恒昌祥船厂,民国26年被日军侵占,改属日本三菱公司江南造船所浦东工场。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改名江南造船所浦东分厂,1953年1月与海军吕梁山修理舰合并成立海军流动厂。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龙华船舶修理厂原为美国海军1117号流动修理船,民国35年从菲律宾抵沪后改名“麦克号”,民国36年定名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船舶修理厂;1951年10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吕梁山修理舰,1953年1月与江南造船所浦东分厂合并组成海军流动厂,1954年11月并入海军上海修江南造船。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所属复兴岛船厂建于民国34年,1950年划归江南造船所为江南造船所复兴岛分厂,1953年1月并入海军上海修造船厂。
1954年11月21日,海军上海修造船厂与海军流动修理厂合并,仍称海军上海修造船厂。1965年7月1日,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4805厂。
企业概况
1952年8月,上海市军管会征用英联和丰船厂时,主要设备有各种规格车床15台,牛头刨床3台,各类钻床8台,锯木车1台,发电机4只,锅炉2台,万吨级坝门船坞1座,面积6505.5平方米;全厂占地面积91.028亩,计60676.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456平方米,职工145人。
1953年1月,和丰船厂与江南造船所复兴岛分厂合并时,主要设备有:各类机床26台,起重设备4部,发电机组9套,卡车4辆,吉普车1辆,交通船2艘,铁驳船4艘,活动铁皮房17幢,职工384人。同年,经总后勤部批准,工厂征地246.668亩,计164239.55平方米,新建厂房和职工宿舍,生产规模为年中小修舰艇68艘,计43500吨,能建造100吨左右的舰船,职工1500人。1954年11月,海军上海修造厂与海军流动修理厂合并时,职工1616人,占地面积22267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351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94万元,各类设备208台,驳船11艘,拖船6艘,车辆9辆,年总产值260万元。全厂设置轮机、铸锻、电工、船体、木工、船坞、制造等7个车间,生产开始快速发展。1956年,固定资产原值1825.58万元,工业总产值577.5万元,年销售收入680.9万元,利润总额92.8万元;1965年,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325.2万元,工业总产值1300万元,销售收入1354万元;1970年,职工3254人,固定资产原值3305.4万元,销售收入1632.66万元。1990年,职工4649人,固定资产原值8005.2万元,工业总产值6634.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769.8万元,利润506万元。
经过历年的基建和技术改造,工厂规模明显扩大。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设计、工艺专业队伍,具有舰船修造、机械加工、含3类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船电、船木、铸锻、热处理、电镀、设备维修、溶解乙炔等专业生产能力,工种齐全,工艺熟练。并设有科技环保研究所,能进行物理化学试验和开发新产品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工厂坚持“军民结合”方针,积极开拓军品造船,发展民品生产与外轮修理。1993年6月经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赋予企业自营进出口权。舰船建造有912ⅢAH大型消磁船、海军1000吨油轮以及消防船、电焊工作船、水翼艇、渔船、拖船、车辆渡船等。1988年起,开始外轮修理业务,已承修俄罗斯、伊朗、菲律宾、古巴、巴拿马共和国、希腊、洪都拉斯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的船舶,主要修理类型为液化气船、散货船、油船、冷藏船等。修理质量赢得船东好评。同时还开发和制造上光机、进铁机、双色印铁机、1600型无导爪楞纸板生产线及纸板印刷开槽机等轻工机械产品,并指定为全国包装机械定点生产单位。上光机、进铁机获得部优产品和全军包装奖,可替代引进机组。瓦楞辊产品1990年度获中国包装10年成果银奖。该厂生产的4型、8型、16型、19型、23型、30型、47型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0.25平方米、0.5平方米、1平方米离子膜电解槽和B—12型氯酸盐电解槽等化工设备中,8型、16型、30型和47型获全军优质产品及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工厂还承接宝钢2030工程、25吨转炉、40吨钢包等冶金设备、高层建筑结构、煤矿导轨、港口机械和高架吊车以及建筑钢桩模、艺术铜像、工艺品铸造、钻石加工、羽绒制品等。产品行销各地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至1999年,张示光为厂长,王海涛为党委书记。
法人代表:张示光
联 系 人:俞美云
传真号码:021-58517181
通讯地址:浦东新区大道2311号
邮政编码:200135
4805厂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海军修江南造船委员会
于云清
党委书记
1953.2~1954.11
海军101厂临时委员会
党委第一书记
1954.11~1956.7
于云清
党委第二书记
1954.11~1956.3
海军101厂委员会
赵晓清
党委书记
1956.7~1957.7
姜毅
党委书记
1957.7~1966.6
中共4805工厂委员会
党委书记
1966.8~1967.1
石涌
党委书记
1970.2~1974.1
李四宽
党委书记
1974.1~1978.4
党委书记
1977.9~1985.6
彭锦德
党委书记
1985.4~1987.7
代理党委书记
1987.7~1987.10
党委书记
1987.10~1991.1
王玉书
党委书记
1991.1~1993.3
蒋径微
党委书记
1993.3~1995.12
海军修江南造船
徐进修
第一厂长
1953.2~1955.4
孙仲引
第二厂长
1953.3~1956.4
海军101厂
赵松朴
厂长
1956.4~1960.4
厂长
1962.6~1966.8
海军4805工厂
任明贞
厂革命委员会召集人
1968.3~1969.11
石涌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69.11~1974.1
李四宽
厂长
1974.1~1978.4
王再南
厂长
1978.4~1984.6
厂长
1985.5~1991.1
陆希华
厂长
1991.1~1993.3
邹国华
代理厂长
1992.10~1993.3
厂长
1993.3~1995.12
参考资料
上海通.www.shtong.gov.cn.201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