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毛蒿
柔毛蒿(学名蒿属 pubescens)是菊科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植株:多年生草本。
根:主根明显,稍粗,木质;根状茎稍粗短,直立,直径1-l.5(一2.5)厘米,具营养枝。
茎:茎多数,成小丛,高25-60厘米,草质或基部半木质或稍木质化,褐红色,有细纵棱;茎上半部有少数分枝,枝长2-5(-8)厘米,斜向上,基部常被棕黄色绒毛;茎上部及枝初时被灰白色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
叶:叶纸质,初时叶两面密被短柔毛,后叶面毛脱落,背面微有短柔毛;基生叶与营养枝叶卵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具长叶柄,花期萎谢;茎下部、中部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8(-12)厘米,宽1.5-3(-4)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 3-4枚,基部与侧边中部的裂片常再3-5全裂,裂片、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长1-3厘米,宽0.5-1.5(一2)厘米,先端尖,边缘稍反卷,叶柄长2-5厘米,基部有小型、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羽状全裂,无柄;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为狭线形,无柄。
花:头状花序多数,长圆形、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1.5-2毫米,具短梗及小苞叶,斜展或略下垂,在茎端或分枝上排成总状花序或近于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中等开展的复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总苞片略短小,卵形,背面具绿色中肋,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长卵形,边缘宽膜质,内层总苞片椭圆形,半膜质;雌花8-15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花10-15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氧化镁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不明显。
果: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
花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柔毛蒿多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草原、森林草原、草甸、林缘及湿润、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的荒坡、丘陵、砾质坡地及路旁等。柔毛蒿是一种旱生植物,适应于多种土壤类型。
分布范围
产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新疆及四川省(西北部)等;蒙古、日本及俄罗斯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雅库特)。
主要价值
柔毛蒿青鲜时绵羊、山羊喜食,牛与骆驼乐食,干枯后绵羊,山羊、骆驼采食。混合于羊草或大针茅青干草中的柔毛蒿,各种家畜均乐食。柔毛蒿的开花–结实期营养比为1:9.4一10.1,属于碳氮型牧草。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每100kg柔毛蒿鲜草可晒制43.7kg干草。在中国牧区,柔毛蒿作为牲畜饲料具有重要价值。
变种
• 大头柔毛蒿(变种)大头变蒿(内蒙古自治区植物志)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头状花序宽卵形,直径2.5-3毫米,直立或斜展,在茎上排成狭窄的总状花序式或狭窄的复总状花序。产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
• 黑柔毛蒿(变种)黑沙蒿(植物分类学报)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为半灌木状草本,全株无毛。叶质硬,二回羽状全裂。头状花序近球形,在茎上排成开展的圆锥花序。产吉林(通榆县),生于固定沙丘上。模式标本采自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