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学名:山靛属 leiocarpa Siebold \u0026 Zucc.)是大戟科山靛属下的一种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草本;高0.3-1米;根状茎平卧,茎直立,不分枝。叶对生,干后膜质,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3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或楔形,具疏毛,边缘具浅圆锯齿;叶柄长1.5-4.5厘米;托叶披针形,长约2.5毫米,反折。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长5-12厘米,无毛,雄花5-11朵排成团伞花序,在花序轴上稀疏排列,苞片卵形,长1.5毫米;雌花序总状,长3-9厘米,具雌花3-5朵,花梗长1-2毫米,雌花两侧常有数朵雄花;雄花:花萼裂片3枚,卵形,长约2毫米,雄蕊12-20枚,花丝长约2毫米;雌花:萼片3枚,卵形,长约2毫米;腺体2枚,线状,长约2毫米,花后稍伸长;子房近球形,直径1.5毫米,脊线两侧具2-4个小瘤或疏生小刚毛,花柱2枚,长约1毫米,近基部合生创展集团,开展,具乳头状突起。果双球形,直径5-6毫米,分果爿背部具2-4个小瘤或短刺。种子球形,直径2.5毫米,种皮具小孔穴。花期12月至翌年4月,果期4-7月。
分布范围
山靛产于台湾、浙江省(浙江天目山)、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湖南省、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小行星2547、四川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生于海拔300-600米或1 300-2 850米(西南部)山地密林下或山谷水沟边。分布于日本、朝鲜、泰国北部、印度东北部、不丹、尼泊尔。模式标本采自日本。本种分布广;我国西南部和台湾的标本,子房脊线两侧具疏生小刚毛,果时毛基变成短刺,其他省区的标本,果具数个三角形小瘤。本种的雌花序常有后熟的雄花。W. T. Wang (1988)发表的M. leiocarpa var. trichocarpa蒴果具短刺,实为本种的形态特征,应予归并。生长环境为山坡林缘草地或林下,最高海拔可达1200米。
植物特点
山靛的植物特点包括其广泛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多样性。在中国西南部和台湾地区的标本中,子房脊线两侧具有疏生的小刚毛,而在果实成熟时,这些毛基会变成短刺。而在其他省区的标本中,果实上则具有数个三角形的小瘤。此外,山靛的雌花序中常常有后熟的雄花出现。这些特点使得山靛在植物分类学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命名来源
(种子植物名称)[abh. Bayr.akad.math. Phys. Kl. 4(2): 145. 1845]
中国植物志:44(2):083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db.kib.ac.cn.2011-07-15
山靛Mercurialis leiocarpa Sieb. et Zucc..植物通.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