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峻
张峻(1931年4月-2013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国军旅摄影家,雷锋生前战友,原沈阳军区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鞍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1946年6月,张峻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8年11月开始学习摄影,并在军队中从事新闻摄影宣传报道工作。1951年,张峻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1960年,他与雷锋相识。雷锋牺牲后,张峻参与了雷锋事迹展览和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并编辑了《雷锋》画册等宣传资料。1962年12月,张峻调任沈阳军区政治部,成为专职军事摄影记者。1982年,他转业至鞍山公安九处。2000年2月,张峻出版了《永恒的雷锋》一书。2006年3月,由他担任图片主编的雷锋传记《雷锋1940-1962》出版。2013年3月5日下午,张峻在沈阳军区学雷锋座谈会上发言时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享年82岁。
张峻一生为宣传雷锋精神自费投入40余万元,其摄影作品和报道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平台广泛传播。2002年3月,张峻获“中国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获得证书和奖章。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1年4月,张峻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46年6月,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8年11月,张峻学习摄影,并在军队中从事新闻摄影宣传报道工作。1951年,他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担任宣传报道助理员,兼职摄影工作。
记录雷锋
1960年,张峻在任职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时,到雷锋所在连队采访,与雷锋相识,并为雷锋拍下了第一张照片。此后,他背着相机跟随雷锋到过营区、训练场、学校、工地、车站等地,记录了雷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与雷锋共同相处了79天,先后9次为雷锋拍照,共拍摄了黑白、彩色照片二百余幅。这些照片最先在《解放军画报》上发表,如《苦孩子,好战士》《五好战士和红领巾》等专题图片,成为宣传雷锋事迹的重要资料。
宣传雷锋精神
1962年8月,雷锋牺牲后,张峻先后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沈阳军区及抚顺市的雷锋事迹展览和雷锋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他还参与编辑了《雷锋》画册、挂图、展览图片、明信片等宣传资料。张峻在用图片宣传雷锋的过程中,先后受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沈阳军区的嘉奖,荣获中共鞍山市委、鞍山市人民政府联合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奖金和证书。同年12月,张峻调任沈阳军区政治部,成为专职军事摄影记者。.此后,他从拍摄雷锋身边的人开始,跟踪拍摄了雷锋战友乔安山、庞春学、于泉洋,雷锋班的历任班长张兴吉、曲建文,以及雷锋辅导过的小学生陈雅娟等人的照片。他还拍摄了大庆油田的红旗标兵,以及全军、全国学雷锋的先进人物徐洪刚、军嫂韩素云、李素丽、徐虎、陈观玉等,共计340多人。期间,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学习雷锋的照片2万多张,举办“雷锋精神永恒”主题图片展320多场,做雷锋事迹讲演1260多场。
1982年,张峻转业到鞍山公安九处。1989年10月,《雷锋》照片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庆祝建国四十周年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和柯达杯。次年,张峻自费4万多元,扩印了雷锋照片15万张,全部无偿赠送给各地学习雷锋做好事的人。
2000年2月,张峻撰写的《永恒的雷锋》一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同年,他启动了“留住雷锋”活动,包括三个“一”和四个“一百”:编著一本《雷锋经典图片集》,撰著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雷锋的传人》,举办一场大型雷锋事迹图片展览;同时,在全国倡办100个雷锋图片展览,为100辆学雷锋的出租车赠送雷锋照片,做100场雷锋事迹报告,拍摄100名学雷锋先进个人。
2002年3月,张峻荣获“中国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并获得证书和奖章。2002年和2003年,由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永恒的雷锋》中国邮政邮资贺年有奖明信片。2006年3月,张峻担任图片主编的雷锋传记《雷锋1940-1962》出版。
2012年3月5日,中国摄影家协会邀请张峻前往办公驻地宣讲雷锋精神,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同年8月,张峻将拍摄和收藏的雷锋底片无偿捐献给沈阳军区博物馆、辽宁雷锋纪念馆等5家与雷锋有关的博物馆所。他拥有的雷锋照片、纪念雷锋活动的照片、雷锋传人以及雷锋班24任班长的照片及底片总计1413张,全部捐给了鞍山市档案馆。2013年1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榜样系列之《雷锋》卷。截至2013年3月,张峻在全国举办“雷锋精神永恒”主题图片展320多场,拍摄了300多名学雷锋典型人物。
晚年经历
2013年2月23日至3月5日,张峻先后接受了武汉、长沙市、北京等10多家电视台的采访,并出席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抚顺雷锋中学等单位组织的纪念学雷锋活动。其间,他受邀参加沈阳军区“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会前,沈阳军区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劝他“不要作报告了,出席一下就行”,但他仍坚持走上讲台发言。3月5日,正值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张峻在座谈会上发言时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2岁。他生前在讲台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虽然我已是耄耋之年,我还是要把有限的生命继续投入到无限的‘留住雷锋’的事业中。
主要作品
书籍
画册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张峻的妻子是马桂云,两人育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儿子曾有过从军经历。最小的儿子张岩是鞍山钢铁集团的一名工人。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以上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以上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张峻一生致力于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即使在82岁高龄时仍坚守讲台,为弘扬雷锋精神贡献力量。他将生命的最后一息献给了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公益事业。张峻用行动践行了“一辈子拍雷锋”“留住雷锋”的承诺,人们不会忘记这位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教导铭记于心并身体力行的摄影家。(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包涵、余玮评)
张峻投入毕生精力“留住雷锋”,追踪拍摄雷锋精神的传承者,通过多种方式让雷锋的形象和精神永驻神州大地。(中国新闻培训网 评)
张峻为雷锋拍摄了数百张照片,也曾被雷锋拍下照片。作为第一个宣传雷锋事迹的人,他用一生讲述雷锋精神。张峻自费编撰了《雷锋》画册,并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宣传雷锋精神的活动中。他倒在了雷锋精神宣讲台上,虽然他走了,但雷锋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
张峻用光和影为世人留下了永恒的雷锋形象,并不遗余力地宣传雷锋精神,无论单位邀请他做报告,还是社区组织的活动,哪怕是只为十几个孩子讲述雷锋故事,他都从不推辞。(新华网评)
社会影响
张峻一生在宣传雷锋方面自费投入40余万元。他用照片追踪报道学习雷锋精神的事迹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第一、第四、第七、第十频道的多个栏目播出,包括《实话实说》《心连心晚会》《中国首届记者节晚会》《国防时空》《军营文化》《不老人生》《夕阳红》《走遍中国》《社会记录》《万家灯火》《历程》《新华纵横》《纪录片之窗》等。此外,他的作品还在《香港凤凰卫视》、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平台播出,并被中国各省、自治区、市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多次播报和转播。在平面媒体方面,张峻的报道和摄影作品每年都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通讯社》《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辽宁日报》《鞍山日报》《千山晚报》《鞍钢日报》《钢都周报》等报刊杂志上报道和转载。
后世纪念
告别仪式
2013年3月9日上午9时,张峻的告别仪式在鞍山市殡仪馆举行。400多名各界人士,包括解放军官兵、学校师生、出租车司机等,齐聚一堂,为这位毕生致力于拍摄雷锋、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摄影家送别。
作品展览
2023年3月4日,《“永恒的雷锋”——雷锋照片主要拍摄者作品原件展》在辽宁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张峻、季增等六位老一辈摄影家拍摄的雷锋原始照片收藏级原件近百幅,这些作品均为首次以原件名义在中国国内展出。大部分照片记录了1960年1月8日雷锋入伍第一天至1962年8月15日雷锋牺牲期间的珍贵瞬间。
相关作品
相关事件
1961年夏天,雷锋到沈阳军区工程兵驻地开会,一天中午来到张峻家,看到张峻穿着背心擦照相机,便提出学摄影并开玩笑说学会后要当张峻的助手。张峻以幽默回应,并用“文学”和“武学”比喻摄影的难易程度。雷锋选择了“武学”,张峻便用“三点一线”的比喻教他摄影基础,还讲解了光圈和快门的设置。随后,雷锋为张峻拍摄了一张照片,起初未对准焦距,经张峻提醒后成功拍摄,并将照片命名为“赤膊上阵”。这张照片后来一直被张峻挂在家中,作为永久的纪念。
参考资料
【讣告】雷锋生前战友、军旅摄影家张峻同志不幸于3月5日去世.中国摄影家协会.2025-02-23
雷锋曾为我拍照.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5-02-23
沿着你走过的路.凤凰网.2025-02-23
张峻定格青春雷锋(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共产党员网.2025-02-23
永恒的雷锋.豆瓣读书.2025-02-23
宣讲雷锋的张峻倒在3月5日讲台上(图).搜狐网.2025-02-23
重读“雷锋”.光明网.2025-02-23
雷锋1940-1962.豆瓣读书.2025-02-23
颇具特色的学雷锋剪报,回顾一个甲子以来的雷锋事迹传播.今日头条.2025-02-23
宣讲雷锋的张峻倒在3月5日讲台上.新浪网.2025-02-23
雷锋事迹见证人张峻去世 倒在宣讲雷锋精神讲台上.中国新闻网.2025-02-23
军旅摄影家张峻.中国文联网.2025-02-23
张峻定格青春雷锋(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人民网.2025-02-23
雷锋生前战友、军旅摄影家张峻:一辈子拍雷锋、展雷锋.中国新闻培训网.2025-02-23
他用光影留住雷锋——记雷锋生前照片拍摄者张峻.人民网.2025-02-23
“永恒的雷锋”——雷锋照片主要拍摄者董哲、吴加昌、周军、张峻、季增、张泽西作品原件展.影像中国.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