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庸,原名郑炳中,192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祖籍台湾,福建漳州人。1937年毕业于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新闻科。在解放前,他曾担任多份报刊的编辑,包括《战时文艺》《刺笔》《闽北日报》《青年日报》《大成报》《新中华月刊》《公论报》等。解放后,耿庸曾任《新商晚报》副总编辑、《展望》周刊编辑部主任、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文艺出版社编审。1966年后,他调入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任编审。耿庸的主要著作包括杂文集《扛鼎集》《论战争贩子》《回收》《逢时笔记》,论著《〈阿Q正传〉研究》《文学对话》(与何满子合著),回忆文集《未完的人生大杂文》等。2008年1月逝世。

人物经历

耿庸(1921.3.18—2008.1.18),原名郑炳中,福建漳州人,生于苏门答腊岛。13岁起在《闽南日报》《江声报》发表诗和散文。1937年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新闻科毕业后到上海市,第二年参与编辑出版了4期《战时文艺》。1940年起先后任《闽北日报》《江西青年报》《大成报》副刊主编。1943年春去重庆市任中华书局《新中华》杂志编辑,写作剧本、杂文、小说。1945—1947年为宣怀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到台湾,任华南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1949年返广州市任《新商晚报》副总编辑。1950年回上海任《展望》周刊编辑主任、振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审。1980年任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编审。1981、1983年两次获上海劳动模范称号,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学人文学系兼任教授。近年编有《大学生文学手册》和《美学百科辞典》,都各有百万言,即将出版。

人物作品

主要著作有论著《(阿Q正传)研究》(1952年)、《文学对话》(与何满子合著,1983年)、杂文集《回收》(1985年)、《逢时笔记》(1998年)、评论及回忆文集《文学:理想与遗憾》(2004年)等;晚年著有《未完成的人生大杂文》,本文集收录了耿庸先生的经典散文数十篇,回忆了黎烈文许寿裳吴强姜椿芳傅东华秦牧张中晓等文艺界人士的印象,全书内容丰实,题材多样,文笔精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人物传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