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螳䗛

螳䗛

螳(gladiators)是螳䗛目(学名:Mantophasmatodea)下的肉食性昆虫,外观像螳螂竹节虫的混合体。螳䗛目下只有一个螳䗛科。它们是南非西部及纳米比亚的特有种,但从始新世的化石纪录可见,它们原有更广的分布。

形态特征

螳䗛个体较小,有的仅20-30毫米。大多生活在山区草地上石块下,捕食小型昆虫,有时也会自相残杀。略具雌雄二型现象;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多节;复眼大小不一,无单眼;无翅;胸部每个背板都稍盖过其后背板,前胸侧板大,充分暴露;前足和中足均为捕捉足;跗节5节,基部4节具跗垫,基部3节合并;尾须短,1节。

物种学史

螳䗛是一种古老昆虫,21世纪初在纳米比亚被发现,2001年建立新目。截至目前已发现4科11属18个现生种类、3个发现于波罗的海琥珀中的始新世化石种类以及1个发现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侏罗纪化石种类。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螳䗛和蛩蠊科属于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姐妹群,应分别为蛩蠊目Notoptera的一个亚目

最先发现螳䗛的人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生索普(O.Zompro),他在研究竹节虫过程中,发现波罗的海琥珀中一种怪虫,其前足呈镰刀状,很象螳螂,但它的前胸小,有能捕食昆虫的镰刀状中足,又不像螳螂;另方面,它体型细长,翅膀和中、后足退化,则象竹节虫。卵产在卵囊中,又不象竹节虫。索普与其他昆虫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纳米比亚布兰德山采到了这种神奇的‘角斗士’,并将其命名为螳䗛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