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月明(1940年1月-2023年6月17日),男,汉族,新昌调腔传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6月17日,吕月明因病在新昌县逝世。
个人经历
吕月明孩提时代,经常到止水庙戏台看调腔,幼小的心灵中萌生想当调腔演员的念头。机缘巧合,1957年,调腔剧团招收新演员,刚刚初中毕业的吕月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报名参加考试,结果如愿考入新昌调腔(高腔)首届艺训班,师从剧团乐队司鼓王依凯和潘永乾。
1959年,吕月明任乐队组长、司鼓,兼任剧目作曲。
为练好基本功,吕月明下足苦功夫。他将鼓槌换成铁签,举重若轻,练习手腕的力度;又将铁签换成竹签,举轻若重,练习敲鼓的实度。剧团门口的石凳上留下他练习的痕迹——两个小酒盏大小的凹槽,吕月明的手上也留下后遗症——大拇指弯曲。
不同于京剧、越剧等其他剧种,新昌调腔是曲牌体,采用“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口、后场帮接”的古戏“干唱”形式,演唱风格独特。司鼓相当于交响乐团的指挥,不仅要指挥整个乐队,还要带头进行后场帮腔,如果前台演员开唱音过高、过低或跑调,司鼓都要帮助纠正,起到定音作用。因此,凡是剧团排练好的戏,全剧的情节、演员的道白和唱腔,吕月明都会记得滚瓜烂熟。
1987年,吕月明担任第六期新昌调腔培训班教务科长,继任剧目作曲,带出邢奏滨、张樟海等8名徒弟。
2007年,在时隔20年后,调腔剧团与新昌艺校联合开办五年制中专班,集中培养第七代调腔传人。吕月明担任指导老师,继任剧目作曲和唱腔设计。在学校授课期间,他每天都是早早过去,很晚才回家,由于学校离家较远,有时干脆就住在那儿。虽然体力上有些疲倦,但他心里却是满满的喜悦,每天工作都觉得特别有精神。
评审意见
吕月明青年时代入新昌县调腔剧团学艺,师承有序,谱系清楚。先后任琴师、鼓师、作曲,参演了许多调腔剧目的演出。此外还完成了几十出调腔剧目的谱曲工作和《调腔音乐综述》的编辑工作,对调腔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评审组评审,该申报人吕月明符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标准,同意推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获得荣誉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11月2日,拟入选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合格等次人员公示名单。
2022年5月23日,浙江省2021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为合格(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