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亭村位于彭集镇东北5公里,北依大清河,距泰山区60公里、东平湖30公里。全村人口4000人(2017年数据),全村共有960户,耕地面积3502亩。后亭村是山东省东平县彭集街道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为东平县历史文化名村,村庄坐落于大汶河冲积平原之上,北隔大清河与无盐村相望。

经济

1998年,粮食总产415吨,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890万元,人均纯收入2800元,村集体资金积累113万元。

社会事业

后亭村位于县城东南,大清河南岸,是春秋战国时期“城”遗址。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有“隔岸花村”之称,为“龙山八景之一”。村两委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争当文明模范户,倡树文明新风尚”活动中,突出群众性,实效性,认真扎实地开展了以争当文明模范户为主的“四争”活动(争当文明模范户、争当科技致富户、争当“十佳”老人、争当“十佳”孝星)。

一是抓参与,突出群众性。召开了村两委成员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利用广播、标语、文艺节目等形式进行广泛发动,并利用颁奖仪式搞宣传带动,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重评选,突出典型性。严格按照公开标准、群众推荐、村委初审、村民选举、挂牌表彰五个环节评选,使评选活动求真、求实、求细,突出了代表性、典型性。评选出“文明模范户”“科技致富户”“孝星户”“模范老人”等,在全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搞结合,突出实效性。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改变村容村貌,街道达到了“四化”,实现了“四无”,即无土堆、无沙堆、无粪堆、无柴堆;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促进农民科技致富;计划生育“四率”达到了100%;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全村村民都做到了“六不”,即不违法乱纪、不偷税漏税、不打架斗殴、不损人利己,不信访和越级上访、不惹是生非。1988年以来,后亭村连年被评为市、县级“文明单位”。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8-2000年,连续被山东省文明办命名为“文明村”。

遗址

春秋郈城故城。据《东平州志》载,春秋时期,鲁国诸侯叔孙氏在无盐邑郈乡亭建一城,名曰郈城。后演变为郈亭,位于今后亭村。后亭前身是春秋时期鲁国叔孙氏郈邑。至1970年代,郈邑故城部分城墙和护城河仍清晰可辨,城址上部为堆积沙土层,2~5米为文化层,农民挖沙掘井时曾多次发现陶罐、瓦砾、货币、箭头等大量春秋战国时期器物和古城郭残墙,及居民灶址遗迹。后亭村附近的郈邑故城为东平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为周代聚落“郈”的所在地,郈邑即孔子所言“堕三都”中的三都之一,为郈氏的发源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