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加亚龙(学名:Miragaia)是一种剑龙亚目恐龙,以其长颈部而闻名,颈部具有至少17节颈椎。化石发现于葡萄牙的侏罗纪晚期地层,也可能在美国怀俄明州的摩里逊地层中出现。
分布范围
米拉加亚龙的正模标本(编号ML 433)发现于葡萄牙北部波尔图市的劳尔哈组(Lourinhã Formation),年代为侏罗纪晚期(启莫里阶晚期到提通阶晚期),约1亿5000万年前。这个标本是由一个部分颅骨,以及部分的身体前半段所构成;包含以下部位:大部分口鼻部、15节颈椎(缺少最前2节颈椎)、肩带、大部分前肢、13个背部骨板。米拉加亚龙的颅骨,同时也是欧洲所发现的第一个剑龙类颅骨。在正模标本的发现处附近,另外发现一个幼年个体标本(编号433-A),包含:一个部分骨盆、部分的脊柱,也被归类于米拉加亚龙。
发现与命名
米拉加亚龙的化石是在米拉加亚和索布拉尔村庄之间修建道路后发现的,骨骼的后半部分可能被道路切割摧毁。化石于1999年8月和2001年8月被发掘出土。在挖掘出的骨骼中,包括大部分口吻、右眶后骨、下颌骨的两个角、十五个颈椎(前两个与颅骨相连的椎骨缺失)、两个前背椎、十二根肋骨、一根腹骨、肩部骨骼、大部分前肢,包括一个可能的腕骨中间骨、右侧第一掌骨和三根第一指骨;以及十三块骨板和一个尖刺。这些骨骼没有连接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大约五到七米的表面上,尽管有一部分化石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块内得到拯救。ML 433被发现在劳林哈组索布拉尔单元的米拉加亚单元中,可以追溯到晚侏罗纪的晚金马期-早提通期(约1.5亿年前)。
外形特征
米拉加亚龙的颅骨特征包括无齿的喙端,上喙由前颌骨形成,呈下垂状。从上方看,喙端的凹口呈W形,而剑龙类的凹口是U形,中间有一个小球状突起。鼻骨的上表面有装饰纹路,与上颌骨接触处有一条脊。上颌骨有十六颗牙齿。眶后骨是一个小型的三叉元素。颈椎具有发达的颈肋,与椎体融合。肋骨延长,肋骨头上有一个向前指的突起。中颈椎和后颈椎的神经棘在上端横向扩展,有用于腱膜附着的粗糙部分。这个扩展部分也向前延伸,在下部形成一个凹口。此外,神经棘基部横向收缩。脊椎的侧面从神经棘基部向后延伸,覆盖在后关节突(后关节突)的上侧。这些后关节突本身远远超出了椎体的后突,是一个派生特征。相反,前关节突要短得多;它们在前上缘有一个凹口。肩胛骨有一个大的矩形肩峰,上角尖锐,在前下缘。较窄的肩骨有一个圆形的下缘。肱骨和尺骨和桡骨(前臂骨)与剑龙类相似。后肱骨的肌肉三头肌附着突发育良好,但从它向下延伸的垂直脊不明显。在骨盆中,耻骨的前部有一个深的前突,即前耻骨突,有一个向上的小突,与锐龙属相似;后轴端有一个轻微扩展的尖端。米拉加亚,像所有已知的板龙类一样,展示了一系列板片和尖刺,由皮肤骨化或骨板组成。颈部中线上有成对的三角形板片,重建为八对。它们是不对称的,外侧凸,内侧凹。它们的基部并不是很扩展,除了可能的最后一对,位于前背部。它们是钝的,但在前部轻微呈钩状。最初认为是肩部的一个较长、窄直的尖刺后来被认为是尾部结构的一部分。
系统发育学研究
米拉加亚龙是由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Octávio Mateus)等人在2009年叙述、命名。模式种是长颈米拉加亚龙(M. longicollum);属名是以化石发现处的奥波多市的Miragaia堂区为名,种名则意为“长颈”。马特乌斯等人同时也提出一个系统发生学研究,认为米拉加亚龙与锐龙属于一个名为锐龙亚科(Dacentrurinae)的演化支;而锐龙属亚科与剑龙属都属于剑龙科,两者互为姊妹分类单元。2010年,Alberto Cobos等人提出米拉加亚是Dacentrurus的异名,但Francisco Costa和Mateus在2019年确认了长颈米拉加亚龙的有效性,并描述了一个新发现的标本MG 4863,这个标本已经在1959年由Georges Zbyszewski发掘,但直到2015年至2017年才被整理。他们还将1908年发现的Alcovasaurus重新命名为可能的第二个物种:长刺米拉加亚(Miragaia longispinus)。2017年,Raven和Maidment发表了一项新的系统发育分析,包括几乎所有已知的板龙类属,强调支持锐龙属-Stegosaurus支序的唯一共同派生特征是长颈后关节突的存在,事实上这些特征对于Dacentrurus本身是未知的,因此它与Stegosaurus的密切关系仅仅基于米拉加亚的描述提供的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