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林,男,安徽省绩溪县人,1957年4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调研员。研究方向杂种优势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

个人经历

1974年2月,按规定回到了白地公社三节大队务农。

1977年1月-1978年1月担任三节大队主办会计。

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皖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获学士

1982年2月-1985年2月,在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5年3月-1988年3月,在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88年4月留校任讲师。

199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被国家教委派往日本香川大学研究半年。1997年作为中方主持人和日方主持人香川大学一井真比古教授共同申请到了日本文部省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再次赴日访问研究。

1998年2月至1999年3月在九州大学农学部佐藤光教授研究室做访问教授;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在香川大学农学部一井真比古教授研究室做访问学者。

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兼任江西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中组部博士服务团)。

人物成就

教学成就

洪德林老师主讲本科生核心课程《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水稻育种部分、《作物育种学实验I》《作物育种学实验II》和《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近三年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超过3.0,平均每年本科生教学工作量超过1.5。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14次优秀。他积极参与本科生课程建设和教改研究。在《作物育种学》课程获得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的基础上,2012年继续主持《作物育种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新开设了《作物种质资源学》课程。

洪德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时把世界先进国家同类教材中内容先进的部分吸收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的水平与国际水平基本保持一致。通过实验课实践课,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启迪学生的思维创新。   他还主讲研究生课程《种子产业化理论与技术》。主持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种子产业化理论与技术》建设。近三年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留学生4名)。

科研成就

洪德林教授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杂种优势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在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性状遗传与育种方法、育种应用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有利等位基因发掘等方面展开。所研究的作物主要为水稻,少量取材于玉米等。

他承担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包括江苏省“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培育了一批优质的粳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研制出了稻三系亲本提纯和高产制种技术,并在泗洪县戚庄原种场应用多年,建立了当时我国南方最大的杂交粳稻种子生产基地。

他还主持了日本文部省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和与日本JT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签约的国际合作项目,研制开发了苗期能够识别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中,通过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了一批高异交率的BT型粳稻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偏直立穗的强优势粳稻恢复系,以及多套用于研究杂交粳稻籽粒灌浆速率、异交相关性状分子遗传机理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回交自交系(BIL)群体和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

他还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对江苏省特有资源粳稻原始栽培类型稻快速灌浆有利等位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功能鉴定,并用于杂交粳稻恢复系改良。洪德林教授提出并实施了利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标记辅助改良粳稻恢复系配合力的方法,并运用关联分析技术挖掘了自然群体中控制产量、品质、异交制种、种子活力(适宜机条播)等性状的有利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用于性状改良。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 “粳稻SSR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恢复系卷叶性状QTL分析”被下载引用1000多次。

近期论著

1.冷燕,洪德林,不同生态类型间杂交粳稻品质性状及其遗传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4,18(1):29~33

2.Ichii, M. D. L. Hong*, Y. Ohara, C.M. Zhao & S. Takata. Characterization of CMS and maintainer lines in in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based on RAPD marker analysis. Euphytica, 2003, 129: 249-252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3.Hong, D. L. & M. Ichii. RAPD markers from mitochondrial 脱氧核糖核酸 can distinguish male sterile and fertile cytoplasm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2, 28(3): 315-320

4.洪德林,杨开晴,潘恩飞,粳稻不同生态类型间F1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的配合力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2,16(3):216~220

5.Hong, D. L., H. Satoh, T. Kumamaru, Qu L.Q. & U.S. Sadar. Protein markers of BT type hybrid and its three lines in 日铜罗花金龟 rice (Oryza sativa L.). Chinese J Rice Sci 2001, 15(3): 165~168

6.Lu, Z. M., Hong, D. L. Advances in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In: Basra, A. S. eds, Heterosis and Hybrid Seed Production in Agronomic Crops. New York: Food Products Press, an imprint of The Haworth Press, Inc. 1999, pp65-79

7.黄柳柳,洪德林. 不同生态类型粳稻品种3个幼苗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株高的相关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1-15

8.金伟栋,张旺,洪德林。苏南地区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作物学报,2005,31(11):1478-1484

9.李建红,洪德林。新选粳稻BT型同质恢复系农艺和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作物学报,2005,31(7):851-857

10.刘金波,洪德林. 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2005, 19 (3):223-230

11.时宽玉,洪德林. 6个水稻杂交组合与其亲本的SSR标记多态性及其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5

12.时宽玉,洪德林. 6个水稻杂交组合与其亲本的SSR标记多态性及其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5

荣誉奖项

《作物育种学》课件2011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

《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2011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教材)2012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获2011和2012年度南京农业大学校级奖教金。

“35个粳稻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H021200703001)和“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的SSR关联分析”(H0212012**263)入选2012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参考资料

洪德林.农学院.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