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方响
玉方响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主要由玉或铁制成。这种乐器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它通常由十六片组成,分为两排悬挂于木架上,每排八片。这些方响的形状独特,上部呈圆形,下部呈直线型,反映了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
历史沿革
玉方响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到了唐宋时期,这种乐器达到了鼎盛阶段。在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使用铁质材料制作的方响,还有一种更为珍贵的版本——玉制方响。据记载,天宝时有一位名为吴缤的音乐家擅长演奏大号的玉方响,他的技艺被认为超越了其他同行。宋代文献中也有提到玉方响,描述了它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神仙降临人间。
制作工艺
玉方响的制作工艺精细,音片采用优质玉石打磨而成,敲击工具则选用稀有的犀牛角。这种乐器的设计和制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音乐艺术的高度追求。
文献记载
关于玉方响的记载见诸于多部历史文献。唐朝段安节在其著作《乐府杂录》中提到了一位名叫吴缤的音乐家,他以其精湛的大号玉方响演奏技巧而闻名。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录了一次宴会中使用的玉方响,称其为“垂珠宝架玉牌方”,并赋诗赞美其美妙的声音。明代王锜在《余圃杂记》中回忆了自己家族传承的一套白玉方响,详细描述了其尺寸、材质和音符标记,认为这可能是古代编磬的一种变体。
参考资料
方响概览.民族乐器网.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