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保罗·安德鲁

保罗·安德鲁

保罗·安德鲁(法语:Paul Andreu),(1938年7月10日-2018年10月11日),法国建筑师设计师,以设计巴黎戴高乐机场等多个国际机场和中国国家大剧院而闻名。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udéran),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1年)、1963年毕业于法国道桥学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ees),1968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

2019年6月15日,《保罗·安德鲁——在中国的艺术家,创作者》展览亮相中央美术学院。此次展览是安德鲁于2018年病逝后在中国举办的首个纪念展。

人物经历

保罗·安德鲁设计过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西长安街街道沿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416个坐席的歌剧院、2017个坐席的音乐厅、1040个坐席的戏剧院、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其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其60%的建筑在地下。2008年完工,设计:PAUL ANDREU AND ADP。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宁夏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宁夏大剧院的外部景观。外部围护结构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其东西长轴为212.20米,南北短轴为143.64米,建筑总高度为46.285米,地下最深处-32.50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为了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

宁夏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之处,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观众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艺术品商店等服务场所。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地铁天安门西站相连,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宁夏大剧院内有三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三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发布厅。内部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各剧院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整个宁夏大剧院的墙面丝绸铺设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大剧院共有五个排练厅,位于三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一个大排练厅主要用于合成排练;两个中排练厅一个主要用于舞蹈排练,一个用于乐队排练;两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

除了上述作品,保罗·安德鲁还负责设计了包括马尼拉的尼诺伊·阿基诺国际机场、雅加达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中国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阿布扎比国际机场迪拜国际机场开罗国际机场文莱国际机场,以及巴黎巴黎-奥利机场等在内的多个国际机场。他的设计作品不仅限于机场,还包括其他大型建筑项目,如巴黎拉德芬斯的大拱门(与约翰·奥托·冯·施普雷克尔森合作)和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该剧院外部覆盖着钛和玻璃,于2007年12月22日落成。2008年,安德鲁受聘设计蒙特利尔新的娱乐区“观赏区”中的文化中心和售票处,继续他在国际建筑界的杰出贡献。

1967年在他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查尔斯。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市等国际机场,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他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在他的影响下,巴黎机场公司的活动逐渐向大型标志性建筑设计的方向发展。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多轮角逐,又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一举夺标。提到安德鲁和巴黎机场公司,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他们与机场设计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确在世界上有50余座机场的设计经验。然而,类型只是品评建筑的一种表征,大量的问题与技术、材料、艺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传达出建筑设计水平的高低,而这些却正是我们亟待提高的重要内容。安德鲁的作品系列和建筑追求是非常独特的,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的建设历经30余年,有着高品质的完成度和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他曾经于1967年负责规划建设了巴黎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位于Roissy)。2004年5月23日,2E侯机厅天花板塌,造成四人死亡。2E侯机厅落于2003年,是安德鲁在Roissy完成的第七座候机大厅,一度被誉为他的最大胆的设计之一。特别质询委员会认定坍塌归咎于各种技术原因及设计上缺乏安全考虑。安德鲁则指责坍塌是建筑公司的不合格施工所致。2004年9月28日,另一个安德鲁设计的候机厅迪拜国际机场第三候机厅于建设中坍塌。

安德鲁设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专家们在对其国际一流的演出设施表示赞赏之时,直指设计上存在诸多“能耗漏洞”。简简单单的一道外门与开阔恢宏的大厅直接相连,虽然体现了设计者“令人眼前豁然开朗”的视觉效果,但中间空气没有任何隔断,形成了一个导风口和引流口,导致屋内设计温度达不到要求。中央大厅里的空调出风口竟然全都面向玻璃幕墙,并不直接吹向大厅。他们得到的解释是,这是为了防止室内外温差使玻璃幕墙冷凝结露,影响建筑的通透和美观。据介绍,由于东方艺术中心内的音乐厅歌剧院和演奏厅的内部空间全部相通,如果只是一个小演奏厅有演出,艺术中心宁愿不演,因为所有的空调都开起来,连电费都赚不回来。装饰东方艺术中心内墙的陶瓷挂片多达15.8万片,最高处达14.8米,如果全部擦洗一遍,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4700块玻璃幕墙“外罩”,每洗一次需要4万元。

个人生活

2018年10月11日(当地时间),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于法国去世,享年80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