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井又称响水泉,位于江滨公园临江处江滨公园,为柳州市著名风景名胜。1998年市园林部门建设江滨公园,对赵家井重点保护,将其周围环境作了美化、硬化处理,增加了跨井小桥、碑刻、围栏等设施,使清冽的井水和旁边的百年古榕构成了幽雅的景观,是游客到江滨公园参观的必游之地。2003年,赵家井被列为柳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赵家井又称响水泉位于江滨公园临江处,为柳州著名风景名胜。终年有源源不断的清水从一株百年古榕下的石缝中溢出,哗哗流入柳江。解放前有人利用流淌的井水作动力,供碾米之用,附近居民也多在井边洗衣、取水等。1998年,柳州市园林局建设江滨公园四期工程,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景点加以改造,并先后在井边设置石桥、石碑、“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石雕,吸引了众多游人,是游客到江滨公园参观的必游之地。2003年,赵家井被列为柳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来历

柳州县志山川有记:响水泉在水南江岸,水味甘甜。古井像一颗晶莹翡翠,镶嵌在柳江之滨。清澈的泉水从石壁里汩汩涌出水流,跌宕飞珠滚玉,在江岸奇石和百年古榕的掩映下超凡脱俗,宛若人间仙境。

据历史上传说,赵家井之名是在民国年间才有的。方志中没有有关赵家井的记载。有人说唐朝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写驾鹤山:“有泉在坎下,常盈而不流。”这坎下之泉就是今赵家井。也有人说《马平县志·山川》记有:“响水泉在水南江岸,水味甘美。”它就是赵家井的前身,但这二说都有人表示怀疑或不同意,尚有待于研究才能确定。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驾鹤山下原先是有水的。明代方溢写《小桃源赋》提到:驾鹤山“其麓桃花万树,池水千寻。”民国十八年(1929年)前,当地老百姓多称驾鹤山为照壁山,在“照壁”之下是片大水塘。附近的菜地、地全靠从这些水塘里取水浇灌。这里的水积地下又从地面冒出来,就形成了赵家井,所以赵家井实是地下水冒出的口子,不是人工开凿的井。

到了民国二十一、二十二年前后,有一个姓钟的大财主(一说姓赵)眼见这里有生财之道,就勾结地方官,强占这口井。他要利用这里的水力,修建水碾,代人碾米碾面,收取费用。并筑墙将井圈围起来,不准附近群众再到这里挑水。群众对此强烈反对,多次乘夜将墙拆毁。这位财主无可奈何,心知众怒难犯,只好把水碾停建,恢复赵家井的面貌。至今又已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赵家井也历尽沧桑。本来清凉甘美的井水,一度污浊不能饮用。近年才又清理四周环境,架了小桥和建拦水坝,井边的古树又郁郁葱葱,周围环境更加美好。

名字由来

清代乾隆前后古井惟名响水泉,至咸丰年间居住在古井附近的赵姓阚姓人家欲为古井和街中社庙更名,两家约定谁家在乡试中得中武举,古井就由谁家命名,谁家在文科中夺得举人,其社庙之名就由谁家拟订。赴考时赵家高中武举,自此响水泉易名赵家井。

保护改造

柳州市政府对该市园林局上报的赵家井保护方案作出批示,同意其中的第三方案,即让赵家井保持原样,不作大的改造,成为“水下景观”。因柳江下游修建红花水电站,市中心河段水位将蓄至77.8米左右。而赵家井正常水位为74.13米,石桥、石碑、石雕等所在平台为76.70米,电站蓄水后,整个景点将被淹没。为此,柳州市园林局和广西红花水电公司就赵家井的保护进行多次协商,曾于去年和今年两次尝试在井边建围堰,抬高井水水位,欲让其成为高于江面的景观。但是,由于该井特殊的地质构造,围堰保护试验一直没有成功。

柳州市园林局召集有政协、文物、地质、电站等单位代表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赵家井保护问题。会后形成3个保护方案备选:方案一,筑坝挡水,期望赵家井水位在电站蓄水后仍高出江面。多数人认为水位无法提升到这么高,持否定意见。方案二,不筑坝,将现有石桥按原样在原址提升至电站蓄水后的水面之上,石雕移往高处,桥下井水与江水连通。当柳江清澈时,赵家井景观依稀可见。方案三,保留赵家井的原貌于水下,石雕移往高处,整理井边道路,让游客可以在井边观赏水下赵家井的面貌。与会人员大多赞同此方案。

此情况上报柳州市政府后,经论证、比较,最终确定采用第3个方案。出于观光和安全的考虑,赵家井景区的南面将建半围绕的观光道路,设置栏杆,让游客可欣赏到水中的赵家井。

参考资料

广西新闻网 柳江下游修建红花水电站 赵家井将成“水下景观” 2005年08月24日.www.gxnews.com.cn.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