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达摩鲨属

达摩鲨属

达摩鲨属(英文名称:cookie-cuter sharks、拉丁学名:Isistius),也称甜饼切割师鲨、雪茄达摩鲨。其科学分类为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角鲨目-铠鲨科,是铠鲨科中的一个属,也是一类以捕食技巧造成的伤口而闻名的深海小型鲨鱼。

达摩鲨属由西奥多·尼古拉斯·吉尔(Theodore Nicholas Gill)在1865年命名,其属名“Isistius”源自古埃及的光明女神伊西斯(Isis)。截至2025年2月,达摩鲨属有两个有效命名物种,分别为巴西达摩鲨(Isistius brasiliensis)和大齿达摩鲨(Isistius plutodus)。达摩鲨属身体细长呈雪茄状,吻短钝,鼻孔有皮瓣,眼大椭圆,眼后有喷水孔,嘴短具吸附唇,鳃裂小无臀鳍,盾鳞方形扁平;胸鳍短,背鳍无棘靠后,鳍边半透明;上下颌齿差异大,上颌齿小窄。同时,也因不同物种而具有各自的特点。达摩鲨属中的巴西达摩鲨栖息于全球热带和暖温带海洋流域,常见于北纬20°至南纬20°间,分布在大西洋、印度-太平洋、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等多地,温暖年份活动范围可远至加利福尼亚州;同属的大齿达摩鲨较罕见,捕获地点零散,来自海洋上层60至200米水层,靠近陆地的大陆架等地。在中国,达摩鲨属中的巴西达摩鲨分布于台湾省。达摩鲨属以独特的捕食策略区别于其他物种。巴西达摩鲨用发光器作“诱饵”吸引大鱼,突袭时靠吸盘唇和上齿吸附,再旋转身体用下齿咬下曲奇饼状肉块;大齿达摩鲨则采用“横扫式”咬法,伤口更大更长,鲸目身上多数咬痕由它造成。达摩鲨属物种虽会捕食有商业捕捞价值的鱼类,但损害轻微、影响有限。其因破坏潜艇令人困扰,又因体型小且长期栖息深海,在商业层面上并无显著经济价值。

达摩鲨属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均被评定为“无危”等级,这意味着该属物种尚未面临较大的灭绝风险。在中国,巴西达摩鲨被纳入濒危、珍稀海洋动物部分物种名录;在澳大利亚,大齿达摩鲨被评估认定为可持续物种。在学术领域中,关于达摩鲨属具体生态位的界定依旧处于探讨阶段,仍有待科研人员通过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去明确和阐释,从而进一步揭示它们在复杂生态系统网络中所占据的角色与地位。

命名与分类

词源

达摩鲨属的属名“Isistius”,其词源可追溯至埃及神话中的光明女神伊西斯(Isis)。在该属的物种中,巴西达摩鲨的种名“brasiliensis”意义明确,它指的是这种鲨鱼的分布区域——巴西沿海海域,表明该物种在巴西沿海海域被发现和识别。同为达摩鲨属的大齿达摩鲨,其种名“plutodus”有着独特的含义。它由源于希腊语的“ploutos”和“odous”组合而成,“ploutos”本意是“财富、富有、充裕”,“odous”意为“牙齿”,二者结合后用于形容大齿达摩鲨下颌拥有的巨大牙齿,这一特征是该物种区别于其他鲨鱼的显著特点,种名形象地体现了大齿达摩鲨牙齿方面的典型特征。

学名

达摩鲨属的拉丁学名“Isistius”,由西奥多·尼古拉斯·吉尔(Theodore Nicholas Gill)在1865年命名。

分类

体态特征

达摩鲨属共同特征

身体形态

身体细长,呈雪茄状;吻部短且钝;鼻孔前方有皮瓣;眼睛大且呈椭圆形;眼睛后方有喷水孔,位于头部上表面;嘴短,周围有肉质具吸附性嘴唇;五对鳃裂较小;无臀鳍;盾鳞呈方形扁平,中央略凹,边角隆起。

鳍的特征

胸鳍短;两个无棘背鳍位置靠后,第一背鳍起点略靠前于腹鳍;鳍边缘呈半透明状(尾鳍边缘颜色情况不同)。

牙齿特点

上下颌牙齿差异大,上颌牙齿小而窄。

物种的各自特征

分布与栖息

达摩鲨属中的巴西达摩鲨栖息于全球各大热带与暖温带海洋流域,在北纬20°至南纬20°之间最为常见,该区域的表层水温为18至26°C。在大西洋,其出现在西部的巴哈马和巴西南部海域,东部的佛得角几内亚至塞拉利昂、安哥拉南部以及南非海域,南部则出现在阿森松岛附近海域。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从毛里求斯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州和豪勋爵岛),以及日本附近海域均有捕获记录。在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其分布范围从斐济向北延伸至夏威夷群岛,向东可达科隆群岛复活节岛瓜达卢普岛。在海洋哺乳动物身上观察到的新鲜伤口表明,在温暖年份,这种鲨鱼的活动范围可能远至加利福尼亚州

而同属的大齿达摩鲨则更罕见,就仅发现的10个标本显示,其捕获地点分布极为零散:在美国亚拉巴马州附近海域、巴西巴伊亚州附近海域、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附近海域,以及太平洋中的冲绳附近海域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附近海域。这些捕获的个体均来自海洋上层60至200米的水层,靠近陆地,位于大陆架、大陆坡或深度可达6.44千米的海沟上方。该鲨鱼的罕见,可能是由于其分布范围有限,但更有可能是因为它通常偏好更深的水域。

生长与繁殖

达摩鲨属中的巴西达摩鲨属于卵胎生动物,其发育中的胚胎在出生前完全依赖卵黄获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雌性拥有两个具备完整功能的子宫,每胎产仔数量在6至12只幼鲨之间。有相关研究记录表明,曾发现一只雌性达摩鲨体内怀有9个胚胎,这些胚胎当时的体长范围在12.4至13.7厘米,虽然已接近出生时的体长标准,但仍保留着发育良好的卵黄囊,由此推断出其胚胎的卵黄吸收速度较为缓慢,进而表明其妊娠期相对较长。此外,在这一发育阶段,胚胎已经出现棕色的色素沉着现象,但标志性的深色“颈圈”尚未形成,牙齿也未完成分化。新生仔体长通常在14至15厘米。就性成熟情况而言,雄性体长达到36厘米时步入性成熟阶段,而雌性则需生长至39厘米体长时才达到性成熟。而同属的大齿达摩鲨由于其罕见性,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几乎一无所知;据推测,它是卵胎生动物。

生活习性

夜行洄游

达摩鲨属物种属于深海夜行性鲨鱼,但也会在往返于水体上层垂直地游来游去。在夜间,达摩鲨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再次发挥用处。在它们的腹部,有着能够发出荧光的载黑素细胞,也被称为海洋生物的“发光器”。它们也是唯一一种已知的可以发光的鲨鱼。

吃牙补钙

达摩鲨属鲨鱼与其他鲨鱼一样,为维持切割效率,会定期更换颌齿。不过,其下颌齿的更换模式颇为独特,并非像多数鲨鱼那样单颗替换,而是整排同时更换,这一现象在软骨鱼类中较为罕见。这种整排更换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下颌的切割能力,确保它们在捕食活动中始终保持高效的进攻状态。此外,达摩鲨还展现出了一种极为特殊的“资源回收利用”策略——它们会将脱落的颌齿吞入腹中并进行消化,以此充分利用其中的钙质。在食物资源匮乏的深层海域,达摩鲨很难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足够的钙质补充。而高强度的颌齿需要大量的钙质积累,这对它们的生存和捕食至关重要。为了保证自身的钙元素供应,维持强大的咀嚼和捕食能力,达摩鲨进化出了这种钙质回收方式,从而在恶劣的深海环境中得以生存和繁衍。这种独特的生存策略,不仅体现了达摩鲨对深海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也为研究软骨鱼类的生态和进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捕食技巧

达摩鲨属物种自有独特的捕食策略。以巴西达摩鲨为例,其凭借自身的发光器作为“诱饵”,吸引猎物靠近自身腹部。从深海视角,这片发光区域的外形似一条小鱼,对体型较大的鱼类具吸引力。在这些大鱼试图咬食之时,巴西达摩鲨则会进行突袭,快速用其吸盘状的嘴唇和尖锐的上齿牢牢吸附在猎物身上。一旦成功吸附,便会快速旋转身体,同时借助其较大且呈锯齿状的下齿,从猎物的肉体上精准地咬下一块形似曲奇的肉,致使猎物身体一侧留下一个貌似“曲奇饼”状的伤口。同属的大齿达摩鲨则采用“横扫式”咬法,对猎物造成的伤口更大且更细长(长度是其嘴宽的两倍),呈椭圆形,伤口内有平行的齿痕。有研究发现,在巴西巴伊亚州附近海域的鲸目动物身上,80%的达摩鲨属物种咬痕是由大齿达摩鲨造成的。

半寄生食性

达摩鲨属物种是一类特殊的半寄生性小型鲨鱼,拥有独特的进食方式。这类鲨鱼具备能够吸吮的唇,这一构造使其得以吸附在大鱼、鲸类等大型海洋生物的体表,进而凭借锋利的大牙咬下对方的皮肉来获取食物。如巴西达摩鲨,在其食谱中,常见的猎物种类繁多,涵盖了众多大型鱼类,例如旗鱼科鲭科、鲯鳅、鲔鱼、其他种类的鲨鱼以及海鹞鱼等;同时,海洋哺乳动物也未能幸免,海豹、鲸目海豚等都是其攻击的对象。除了通过半寄生方式从大型生物身上获取食物外,巴西达摩鲨还会以整条的鱿鱼和甲壳亚门作为食物来源,展现出较为多样的摄食习性。

天敌

达摩鲨属物种在海中也并非所向无敌,其潜在的天敌包括大型鲨鱼和硬骨鱼纲。2015年,科研人员在古巴沿海捕获的一尾剑鱼胃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尾巴西达摩鲨。这例罕见的记录说明,该类物种有时同样会沦为中层掠食性鱼类的猎物。

与人类的关系

袭击人类事件

依据国际鲨鱼攻击档案(ISAF)的记载,达摩鲨属物种已发生四起被证实的无端攻击人类的咬噬事件,且这四起事件均发生在夏威夷地区。鉴于达摩鲨属主要栖息于深海环境,同时体型较小,普遍认定它对人类不构成实质危害。类似的报告也来自沉船事故幸存者,称在夜间遭到小型、整齐且伤口较深的咬噬。同时有若干记录显示,从水中打捞上来的尸体上有达摩鲨属物种死后咬噬的痕迹。具体如下:

2009年3月,毛伊岛居民迈克·斯伯丁在横渡阿莱努伊哈哈海峡时被达摩鲨咬伤。

2017年,一名7岁男孩杰克·托利与家人在北昆士兰州的阿尔玛湾涉水时,腿部被咬伤。这只鲨鱼造成了一道7.3厘米的伤口,几乎深可见骨。

2019年3月31日,游泳者埃里克·沙尔在横渡凯维海峡时被达摩鲨咬伤,腹部出现一道大口子。三周后,同一地点发生了第二起达摩鲨咬人事件。

2019年4月6日,以赛亚·莫希卡正在尝试横渡该海峡,作为“海洋七英里挑战”的一部分,结果左肩部被咬。另一名试图完成横渡的人在几乎同一海峡区域也遭到咬伤。

2019年7月29日,阿德尔巴尔·特雷德勒·德奥利维拉在尝试横渡时,腹部和左大腿被咬。这三名游泳者中有两人使用了电击驱鲨器,但并未阻止达摩鲨的攻击。

2022年2月9日,一名在夏威夷凯卢阿-科纳附近海域进行深水游泳的人右脚和小腿被咬。

2023年3月,安迪・瓦尔贝雷在横渡莫洛凯海峡时遭到两只达摩鲨攻击,好在他在受重伤之前抓住并甩开了这两只鲨鱼。

咬噬潜艇事件

20世纪70年代,几艘美国海军潜艇因达摩鲨咬坏其AN/BQR-19声呐导流罩的氯丁橡胶防护套,导致内部传输声音的油泄漏,进而影响航行,被迫返回基地进行维修。最初,人们担心是未知的敌方武器所致,后来才确定罪魁祸首是达摩鲨。随后通过在导流罩周围安装玻璃纤维罩解决了这一问题。

20世纪80年代,约30艘美国海军潜艇遭到达摩鲨破坏,主要受损部位是通往测深探头的橡胶护套电缆,该探头用于在船运区上浮时确保安全。解决办法同样是涂上一层玻璃纤维涂层。海洋学设备和通信电缆也曾遭到这种鲨鱼的破坏。

相关价值

尽管达摩鲨属的物种会捕食那些具有商业捕捞价值的鱼类,但总体而言,它们所造成的损害程度较为轻微,影响相对有限。不过,因其会对潜艇造成破坏,常常被视作一种令人困扰的存在。鉴于达摩鲨属物种的体型较小,且长期栖息于深海环境之中,它们在商业层面上并不具备显著的经济价值。

物种保护

达摩鲨属中的巴西达摩鲨栖息于深海区域,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得针对它的定向捕捞颇具难度。然而,其具有夜间垂直迁徙觅食的习性,在这一过程中,偶有被人类捕获的情况。可随着捕捞压力不断增大,巴西达摩鲨的种群数量仍可能面临减少的风险,但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巴西达摩鲨的保护措施。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 List of Threatened 物种)中,巴西达摩鲨的评估等级为“无危”(Least Concern)。在中国,它被收录于中国濒危、珍稀海洋动物部分物种名录。同是达摩鲨属的大齿达摩鲨,在《IUCN 红色名录》中同样被评定为“无危”等级。在澳大利亚,大齿达摩鲨被评估认定为可持续物种(SAFS)。

未来探索

在学术领域,关于达摩鲨属具体生态位的界定,尚未有定论。这类小型中层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究竟承担着何种功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仍需通过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加以明确和阐释,以进一步揭示其在生态系统复杂网络中的角色与地位。

参考资料

啥玩意儿啊敢啃潜艇,还敢给虎鲸“拔火罐”?.网易.2025-02-01

Isistius plutodus Garrick & Springer, 1964.shark-references.com.2025-02-01

Isistius Gill, 1865.www.itis.gov.2025-01-28

Cookie-cutter Shark(Isistius brasiliensis).www.iucnredlist.org.2025-01-28

Largetooth Cookiecutter Shark(Isistius plutodus).www.iucnredlist.org.2025-01-29

Largetooth Cookie-cutter Shark, Isistius plutodus.fish.gov.au.2025-02-01

Isistius brasiliensis (Quoy and Gaimard, 1824).www.itis.gov.2025-01-28

Isistius plutodus Garrick and Springer, 1964.www.itis.gov.2025-01-28

Largetooth Cookiecutter Shark, Isistius plutodus Garrick & Springer, 1964.australian museum.2025-02-01

Smalltooth Cookiecutter Shark.australian museum.2025-02-01

Isistius brasiliensis.floridamuseum.2025-01-28

COOKIECUTTER SHARK.animalia.2025-02-01

LARGETOOTH COOKIECUTTER SHARK.animalia.2025-02-01

Largetooth Cookiecutter Shark, Isistius plutodus Garrick & Springer 1964.fishesofaustralia.2025-01-28

Cookiecutter shark - Isistius brasiliensis.www.sharks.org.2025-01-28

海洋科普(1810)| 达摩鲨:海洋“小恶魔”,能啃坏美军潜艇,敢咬虎鲸大白鲨.中山大学海洋科学.202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