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程光炜

程光炜

程光炜,1956年12月生,婺源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近年来,专事于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研究,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主持“重返八十年代”讨论专栏,并承担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代表著作有《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当代文学的历史化》、《艾青传》等。主编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

人物简介

程光炜,1956年12月生,婺源县人。1978至1982年读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后在湖北师范学院任教。1992年师从武汉大学陆耀东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文学艺术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编。2005年起,带领博士生团队开展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研究,主编“八十年代研究丛书”。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曾下乡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1983至1998年期间,主要从事当代诗歌批评和诗歌史研究。曾为八十年代先锋诗歌的主要批评家,发表过大量跟踪式的诗歌批评文章。1992年后,转向诗歌史研究,对李瑛与五十年代社会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对食指诗歌与经典化的研究,是其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成果。与此相关的著作有《中国当代诗歌史》、《程光炜诗歌时评》等。1999年,编选的《九十年代文学书系·岁月的遗照》(九十年代诗选)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后,在诗歌界引发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大讨论,对这一现象,多本中国当代文学史均有记述。1998年至今,放弃诗歌批评和研究,完全转向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重要小说家和文学史研究。做过两三年的四五十年代文学“转折”研究、“十七年文学”研究,出版著作有《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76)》、《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与孟繁华合著)。近年来注意力主要放在“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的研究上,在《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和《海南师大学报》等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与李杨主持)、“知识、权力与八十年代”、“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等专栏。目的是通过对八十年代文学、文化的“再讨论”,清理若干文学史遗留的问题,探讨八十年代知识立场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气候、域外影响和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它的“重读”策略不是简单的历史还原,而是要认清同代作家和学人“今天”的知识立场,并与由此而延伸的九十年代后的中国文学展开对话。

学术论著

专著

《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

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

《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艾青传》

文学史研究的兴起

《京北十年》

《雨中听枫》

《踩空的踏板》

《文字中的历史》

中国当代诗歌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与孟繁华合著)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76)》

《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

主编

《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

《重返八十年代》

《都市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大众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人集团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朦胧诗新编》

《第三代诗新编》

《周作人评说八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授课程

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博士生基础课)

文学前沿

当代文学研究专题

当代小说考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问题与方法

学术获奖

(1)中国第二届批评家奖(2013)

(2)著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获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3)

(3)年度“北京名师”(2010)

(4)“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建设”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2008)

(5)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2008)

(6)《中国当代诗歌史》获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4)

(7)《艾青传》分别获第14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1999年度北京市优秀图书二等奖。

(8)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20年11月27日,程光炜的《心思细密的小说家—读付秀莹长篇小说〈陌上〉》获得2019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

代表论文

《读〈动物凶猛〉》,文艺争鸣,2014年第4期。

《张承志与鲁迅和〈史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4期。

《张承志的历史地理图》,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

《关于疾病的时代隐喻——重识史铁生》,学术月刊,2013年第7期。

《贾平凹与琴棋书画》,当代文坛,2013年第2期。

《1987:结局或开始》,上海文学,2013年第2期。

《引文式研究:重寻“人文精神讨论”》,文艺研究,2013年第2期。

《八十年代文学“边界”问题》,新华文摘,2012年第8期。

《文学年谱框架中的“路遥创作年表”》,当代文坛,2012年第3期。

《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年代学”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6期。

《文学研究的“参照性”问题》,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5期。

《如何整理历史》,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

《重访80年代的“五四”》,新华文摘,2010年第5期。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研究》2009.12

《当代文学60年通说》,《文艺争鸣》2009.10

《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5

《“再解读”思潮与历史转型——以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等一批著作为话题》,《上海文学》2009.5

《重访80年代的“五四”——我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并兼谈其“当下性”问题》,《文艺争鸣》2009.5

《从夏氏兄弟到李欧梵、王德威——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坛》2009.5

《〈中国现代小说史〉与80年代的“现代文学”》,《南方文坛》2009.3

《文学研究中的历史观问题》,《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3

《历史回叙、文学想象与“当事人”身份》,文艺争鸣,2009年第2期。

《如何理解“先锋”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2期。

《历史回叙、文学想象与“当事人”身份——读〈八十年代访谈录〉并论对“80年代”的认识问题》,《文艺争鸣》2009.2

《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

《知识与控制——论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对80年代文学的再生产、再评价和再传播》,《华夏文化论坛》2009

《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当代作家评论》2008.6

《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问题——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讲演》,《文艺争鸣》2008.11

《孙犁“复活”所牵涉的文学史问题——在吉林大学文学院的讲演》,《文艺争鸣》2008.7

《“伤痕文学”的历史记忆》,《天涯》2008.3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与多种评价标准》,《上海文学》2008.6

《“四次文代会”与1979年的多重接受》,《花城》2008.1

《“资料”整理与文学批评——以“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为题在武汉大学文学院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008.2

《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文艺争鸣》2008.3

《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文艺研究》2008.4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当代文坛》2008.3

《诗歌研究的“历史感”》,《当代作家评论》2007.6

《历史重释与“当代”文学》,《文艺争鸣》2007.7

《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当代文坛》2007.4

《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与分歧反思》,《文艺研究》2007.5

《文学史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王安忆与文学史》,《当代作家评论》2007.3

《狂欢年代的“荒山之恋”——王安忆小说“三恋”的叙述经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革命文学的“激活”——王蒙创作“自述”与小说〈布礼〉之间的复杂缠绕》,《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八十年代文学与人大课堂:讨论〈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时候〉》,《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文学的紧张——〈公开的情书〉、〈飞天〉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南方文坛》2006.6

《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莫言与文学批评》,《当代作家评论》2006.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现代派文学”》,《文艺研究》2006.7

《文学“成规”的建立——对〈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时候〉的“再评论”》,《当代作家评论》2006.2

《“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问题》,《山花》2005.11

《“人道主义”讨论:一个未完成的文学预案——重返80年代文学史之四》,《南方文坛》2005.5

《经典的颠覆与再建——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之二》,《当代作家评论》2005.3

《怎样对“新时期文学”做历史定位?——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之一》,《当代作家评论》2005.3

《“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文艺研究》2005.1

科研项目

(1)《当代文学史资料长编》,国家社科基金(2011—2014)

(2)《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史》,北京市人文规划重点项目(2006—2009)

(3)《走进当代的“鲁郭茅巴老曹”》,教育部人文规划一般项目(2004—2006)

(4)《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建设》,教育部人文规划项目(1997—1999)

(5)《胡适研究史》,北京市人文规划一般项目(1997—1999)

参考资料

2020年度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大会暨2019年度.中国作家网.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