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铺锣鼓
马铺锣鼓是一种传统鼓乐形式,起源于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马铺村。这种鼓乐自清朝光绪年间创立以来,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马铺锣鼓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享有盛誉。
历史沿革
马铺锣鼓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当时,南京中华门外马铺村村民王德宝的姑祖父将锣鼓技艺传给了王德宝的父亲和他的堂叔等人。这些人在马铺村及邻近村庄组成了一支锣鼓队,并通过不断的表演和改进,逐渐形成了如今广为人知的马铺锣鼓。他们的表演融合了多种锣鼓曲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鼓乐形式。
表演特点
马铺锣鼓的表演特点是乐器造型华丽,装饰上嵌有多样的吉祥图案,活灵活现。其曲目丰富多样,表现手法严谨,节奏鲜明且富于变化。演奏者不仅需要精准地掌握节奏,还要使声音充满活力和明亮感,以展现浓郁的地方特色。
传承与发展
马铺锣鼓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在民国时期,它曾被带到茅山、九华山、花山、云台山等地演出。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禄口、秣陵街道、东善桥镇以及南京、镇江市等地。新中国成立后,马铺锣鼓在镇江、南京延安剧场、省电视台等地进行了表演,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评价。2007年7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对马铺锣鼓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年来,马铺锣鼓频繁参与市级、区级、街道级乃至社区级别的演出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08年4月,应马来西亚马六甲市政府邀请,马铺锣鼓前往当地演出,获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参考资料
省级非遗,江宁9项入选.微信公众号平台.2024-10-25
马铺锣鼓登上“2018南京非遗展演大舞台”.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5
马铺锣鼓.U途文化网.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