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箩位于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东北部的通天箩原始森林中,通天箩是一个海拔690多米的石灰岩高原上垂直凹入地下近100米,奇异地向天张开的深“大嘴”的坑。它比号称“世界第一洞”的美国阿里西波大漏斗还要深,口径还要小。号称中华第一洞。
通天箩是1981年被发现的,1992年华南师范大学洞穴研究会广州地区业余队应用单绳垂直上落的国际先进技术进洞穴,测得通天箩是15个洞穴中最大的一个,洞内是四壁反坡峭立,口小里大。乔木下生长着耐荫的低矮灌木丛,地表上又覆盖了一层草本植物,堪称世界奇观。动物以蛇、虫、鼠、鸟为主,四壁有多个石英岩洞。通天箩底部是一片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原始森林植物群落,属世界罕见的“地下森林”。
千万年前败叶没过膝盖
通天箩岩壁垂直陡峭,外界的人和动物都很少能进入天坑,天坑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阳光透过坑口“大嘴”可以直射坑底,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光照条件。经过洞口落下的雨水与地下水的存在,又为生物生长提供了水分。而由于坑底平均海拔低于坑外高原,上小下大的巨大“石箩”将寒风拒之门外,所以坑底明显比坑外温暖许多。时逢寒流来袭,站在天坑边缘往下望,一片郁郁葱葱的地下森林生机盎然、青翠欲滴,与周边山上一片披霜带雪的枯黄林木相比截然不同。但站在高于坑底近100米的高度往下望,茂盛的林木群就仿佛如茵的小草株。
这个高度封闭的“地下森林”在世界上并不多见,成为现代生物学家研究原始生态的宝库,对研究岩洞植被的起源和发展有极大价值。千百万年来,天坑里的动植物就在这里生老病死,不仅保留着数千万年前的生物化石,还保存着几亿年前的生物物种。
站在极少数人能涉足的天坑底部,数千万年来枯死败落的残枝败叶最深处竟然没过了探险者的膝盖处。
树木疯长蛇虫绕行
天坑洞底部有约3500平方米,生长着一片几乎与外界的生态系统相隔离的原生性的植物群落。在洞底棕黄色的土壤与灰白色石块间上生长着大量参天树木,但与外界树木明显不同的是,为了争夺有限的阳光雨露,大部分的树木只能朝上“疯长”,树型又瘦又高,许多树的直径只有20厘米左右,但高度却达到了30多米高。
乔木下密布着1米高左右的灌木丛,地表遍布一层绿油油的矮小症植物,地表林间青苔、真菌及小昆虫随处可见。在这个奇妙的半封闭的地下世界中,林木丛生、藤蔓相缠、花草争妍,不愧为粤北石灰岩地貌的一朵奇葩。
曾多次下洞底探险的队长李丹军告诉记者,此前还有探险者在这个独特的地下植物乐园发现了不少稀有植物———如“广东金腰”等,如逢夏季来临,鸟儿在头顶飞行、蛇儿在林间爬行、虫儿在人身边绕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参考资料
通天箩原始森林旅游.去哪儿旅行.2024-04-01
广东第一奇观:通天箩天坑.新浪网.2024-04-01
龙斗輋藏陨石坑通天箩深锁秘林.新浪新闻.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