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金闾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庚午年,即公元1690年,位于永邑(现永城市)东十里堡村的人谢应明拾到了价值六百两的黄金,并将其完璧归赵。这位失主是一位前往京城赶考的江南秀才。谢应明的行为受到了当时大学士、吏部尚书李天馥的高度赞扬,并为其所在的村庄题写了“还金闾”的匾额。
事件背景
清朝康熙庚午年秋,即公元1690年,永邑城东十里堡村(即今,永城市候岭乡谢酒店)人谢应明在村头捡到一个褡裢,内有黄金六百两。他循着马蹄印紧急追赶,终于赶上并将黄金与褡裢亲手交还失主。原来失主是位江南秀才,前往北京赶考路过永城时,正好在十里堡村口小憩,不小心将褡裢遗失。此刻他正万分焦急,不想谢应明却及时奉上。那位秀才感激涕零,要拿出一半的黄金酬谢谢应明,可是谢应明坚辞不受。后来那位秀才金榜高中后,专门来十里堡村报恩谢酒,自此十里堡村改为谢酒店。
事件经过
清朝康熙,有一位赴汴梁赶考的秀才。他晓行夜宿,一天中午来到永城东十里堡村外。这时,已走得人困马乏,热汗淋漓,便在一棵杨属下下马歇息。他把马拴在树上,又松了马肚带,把鞍上装满东西的捎搭双手卸下来挂在树杈上,让马也好好休息一下再赶路。由于秀才连日赶路,十分疲劳,将背靠在树干上就昏昏入睡。一觉醒来,日已偏西;秀才恐怕误了考期,忙解开缰绳翻身上马匆忙赶路,却把那挂在树杈上的捎搭忘记了。
第二天一早,十里堡的贫苦农家人谢应明拾粪来到这棵树下,忽然看见树杈上的捎搭,他迟疑了一下,便把捎搭双手托起取下来,沉甸甸的使他感到十分吃力。捎搭里究竟是什么东西,他好奇地打开一看,全是黄澄澄的金子,背回家一称,不多不少足足六百两。
拾到这么多金子,一家人喜气洋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买田置地,起楼盖房。这时,谢应明捋着花白胡须,沉思了一阵,便斩钉截铁地说:“不能留下。那人发现丢了金子,不知急成什么样呢?要是商人就会破产,要是奴仆就会丧命,要是赶考的秀才就会葬送了前程。我看,咱得原封不动地归还失主。”老人的一席话说服了全家人。于是,老人就背起捎搭,来到那棵树下,根据马蹄印往西追去。
且说那位赶考的秀才催马急急赶路,走到半夜,正要找店住下,忽然发现马背上没有了捎搭,大惊失色,便急忙调转马头,顺着原路往东奔去。秀才心如火燎,亡魂失魄,想到因为家庭贫穷,无力筹措路费去汴梁参加考试,恰巧一家富户托他给在汴梁经商的亲戚带捎六百两金子,才答应借给他一匹马,赠送十两白银作为路费。如果找不回这六百两黄金,我十年寒窗,岂不毁于一旦,倾家荡产,也难偿还富户的金子,不如一死了之。正当秀才悲痛欲绝之时,那位老人迎面走来,看见那马跑得通身是水,马上的青年汗流浃背,便猜想一定是失主,忙向前拦住马头,高喊:“公子慢跑!公子慢跑!”
当老人问明情况,就把黄金全部交给秀才,秀才感动得双手颤抖不知说什么才好,连声说:“谢谢救命之恩!”忙向老人施礼,并拿出几锭金子奉送老人作为酬谢。老人向前拦住,分毫不收,催促秀才赶路。
老人拾金不昧的事传到本县大学士李天馥耳中,他亲笔书写“还金闾”三个大字,镌刻立碑于村头。那位秀才也考中了举人,做了地方官,来到十里堡报恩谢酒。从此以后,十里堡才改名为谢酒店。
文化遗产
时任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李天馥闻知此事,深为嘉许,特立此碑于村头,褒扬拾金不昧的永城市人。整座碑高4米,宽1.85米,中嵌石碑高2米,宽0.75米。碑亭青砖砌壁,灰瓦饰顶,上面的饰物玲珑剔透,十分壮观。碑亭檐下,碑心上方还贴立一横碑,上面阴刻小楷:“永邑东谢公应明,好善人也。康熙庚午秋七月拾遗金六百两,尽还失主。失主分半酬之,谢公一毫莫受。大学士李文定公闻其事,锡金王国帛,旌其乡曰‘还金闾’。”
历史意义
“还金闾”碑不仅记录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肯定和传承。尽管永城市历史上多次遭受战争破坏,但“还金闾”碑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有人试图摧毁这块石碑,但它最终得到了当地居民的保护,得以保存至今。
参考资料
还金闾碑.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2024-10-26
商丘市级文保单位"还金闾碑"被拆 疑为拆迁开路.中国新闻网.2024-10-26
谢酒店和还金闾.永城文化历史.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