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是壮族民间传统的实用型工艺品,以原色棉纱为经,染色丝绒为纬,用木制的土织布机手工精制而成,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壮锦的发展源头,可追溯到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汉代时期,壮族地区先民取植物的叶“芽纬”和麻纺线织成布,还把丝线染成各种颜色。到了唐代,壮族人民所织的蕉布、白苎布、麻布、丝布等9种布料,已被列为朝廷贡品。而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明清时期壮锦流行且工艺精湛,从皇室贡品走向民间大宗商品和装饰品。新中国成立后,壮锦及壮族织锦技艺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2006年,壮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锦质地厚实,适合制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其图案样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几何纹构成连绵几何图案;二是以几何纹为底搭配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复合图形;三是多种几何纹大小方圆组合编织成的复合几何图案。传统的壮锦图案包括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还有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原地区四大名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的瑰宝、壮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历史沿革

壮锦的发展源头,可追溯到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傣族文化遗址有陶纺轮出土,说明壮族先民很早就已经学会了纺织。许多考古出土的纺织印染工艺品证明,在汉代,壮族地区的染织业发展很快,先民取植物的叶“芽纬”和麻纺线织成布,还把丝线染成各种颜色。《汉书地理志》就有壮家“男耕女织”的记载:“男子耕农,种稻麻,好蚕桑织绩。”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汉代黑地柑橘回纹锦,是古代壮族地区出现的最早的织锦。

在唐代,壮族人民所织的蕉布、白苎布、麻布、丝布等9种布料,已被列为朝廷贡品。而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当时,宋王朝需要“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需”,在四川省设立“蜀锦院”把大量的蜀锦运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再经广西运往各地。壮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锦纺织工艺,壮锦也应运而生。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壮锦)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其色调为单色,该文献表明,早期的壮锦已经具备“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了。元代,史学家费著的《蜀锦谱》记述了壮锦的样式,认为壮族人民是通过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与巧妙构思,选择性地将动物、植物、花卉造型体现在织锦中。元代壮锦在色彩和图案及规模上都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期,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壮锦虽仍贵为皇室贡品,但寻常百姓也可享用,壮锦慢慢地成为平常人家的大宗商品和装饰品,姑娘嫁妆中不可或缺之物,编织壮锦更成了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清末大批西方国家的纺织品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锦手工业发展受到极大冲击,最终手工业发展几乎全部停滞,壮锦也逐渐走向衰落,从事织锦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少。

新中国成立后,壮锦及壮族织锦技艺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1954年起,广西在盛产壮锦的忻城县靖西市宾阳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创办了4家壮锦织造厂,并投入大量资金开始机械化改革,广西壮锦市场一步步趋于成熟,但好景不长,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以传统手工为主的壮锦产业再次衰落。2006年5月20号,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广西组织非遗技艺工作者共同制作了一幅大型壮锦献给香港回归十周年,创下了当年的世界之最;2008年12月12日晚,全国第一部壮族大型歌剧《壮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市上演;2010年非遗技艺工作者们又利用壮锦竹笼机制作了世界最大壮锦“广西壮锦献世博”,由自治区政府赠予上海市世博会永久收藏。2011年3月22日,为传承、保护广西各民族织绣工艺技术,使之更具产业化规模,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成立。

织造工艺

织造技艺

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织锦时,艺人按着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毛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便把花纹体现在锦面上。

织造材料

壮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蚕丝和棉纱,靠手工生产。丝绒是从种桑养蚕,到拣、夹、纺、漂、染均由织锦者自己完成。棉纱是从种棉到纺纱,经过去籽、弹花、纺、染、浆等工序。染料则是利用当地植物和有色土来进行。红色用土朱、胭脂花苏木,黄色用黄泥、姜黄,蓝色用蓝草,绿色用树皮、绿草,灰色则用黑土、草灰。用土料搭配可染出多种颜色。

织造工具

壮锦的织布机是百年前就已经定型,再经过不断改变的小木机,结构简单,机织轻便,易于操作,使用方便但是效率比较低。全机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组成。机身包括机架、坐板;装纱包括卷经纱机头、纱笼、布头轴、绑腰压纱棒;提纱包括纱踩脚、纱吊手、小综线;提花包括花踩脚花吊手、花笼、编花竹、大综线、综线梁、重锤;打花包括箱挑花尺、筒、绒梭、纱梭。

工艺过程

壮锦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布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交织而成。具体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

品种类型

概述

壮锦可分为织锦和绣锦两类。

织锦

织锦以细纱为经,丝线作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按成锦人的构思配以不同的色彩。彩色染料取自植物的根、叶、花制成,色彩艳丽。传统的图案有水、云、花、草、虫、鱼、鸟、兽等,还有复杂的双凤朝阳、凤蝶总科扑花、双龙戏珠、狮滚绣球、凤穿牡丹、孔雀闹海、鱼跃龙门、鸯戏水宝鸭穿莲、子鹿穿山、水波六耳结等。织锦图案生动,色彩夺目,而且结实耐用,可作被面、床罩、窗帘壁挂、锦屏、台布、围巾、头巾、背带、围裙、挂包、坐垫等。进入21世纪,壮族织锦技艺濒临失传,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壮族村,仅有几位五十岁以上的传承人传承织锦技艺。

绣锦

绣锦是在土布或织锦上,再刺绣出图案,锦上添花。绣锦工艺手法多变,可分为平绣、剪贴绣、挑绣、包绣、缠丝扣绣、布贴叠绣等手法。平绣是在布上绘图案,用绣花针穿上不同色彩的丝线进行刺绣;剪贴绣是取硬纸片或布片剪出图案造型,再以平绣手法按造型绣;挑绣是数布的经纬线挑绣出几何构图的造型;包绣是选色彩艳丽的布块包上棉花,做出花鸟、鱼等立体造型,再把它绣在锦布上;缠丝扣绣,先取彩丝数根缠交成一粗根,按图案缠绕扣绣在锦布上;布贴叠绣是取有色锦布剪形,按构图装订,再在大图案上采用平绣、剪贴绣、缠丝扣绣手法绣出小图案。进入20世纪,壮族的绣锦艺术仍有传承。

色彩分类

壮锦多用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一幅壮锦,常常用几种至十几种颜色混搭配置组成。壮锦在色彩运用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整体而言,壮锦习惯以一种或两种接近大自然的纯色作为底色,像黑、白、红、黄、绿和蓝等颜色常被选作底色(主色)。在此基础上,多种颜色依据纹饰有规律地分布于壮锦各部分,并且根据壮锦的形状与构图产生不同的颜色搭配。

在颜色关系方面,壮锦展现出高超的色彩艺术设计水平。一是补色的巧妙应用,补色是指两种颜色混合后形成中性灰黑色的色彩关系,如黄与蓝、青与红、红色与绿互为补色,而且一种颜色仅有一个补色。在壮锦里,从宏观的整体配色到微观的纹饰设计用色,补色都被大量运用,从而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二是类比色(同类色)的应用,由于邻近色在色相明度上差别较小,组合起来的色调和谐,给人一种对比中有协调、和谐中有层次的感觉。三是纯色壮锦颇具特色,不少地区存在纯色壮锦,整幅壮锦仅有一种颜色,颜色也多为黑、白、红、黄、绿、蓝等,呈现出简约大方、素净优雅的风格。

构图特点

概述

壮锦的线条粗细有别,因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同而显示差异。

四方连续构图

四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互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壮锦常由回纹、摩尔纹等几何纹样组成四方连续结构,在骨架的斜行、菱形空格内连续织各种花的纹样,自然纹与几何续紧密结合,既严谨和谐又生动自然。

二方连续构图

二方连续构图是指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平面上,作有规律的排列并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续循环所构成的带状形纹样。壮锦中随处可见二方连续构图的设计,纹样多以动植物纱和几何纹为主。

向心式或离心式构图

向心式和离心式构图在壮锦中体现为在一个圆形内把两三种动植物纹之间的关系以圆润柔和的形式构造出来。向心式构图如团龙纹,以龙头成龙舌头为中心,把龙身卷成圆形。而离心式构图则体现为发散式的融合,比如凤穿牡丹纹,以牡丹为中心,把凤纹以及牡丹花的花枝等物规定在一个圆形内。

对称式构图

壮锦的对称式构图占据了其整体布局,对称式图案有大有小,大的可见于壮锦两端,小的可见于零星分布的小纹饰内部结构,很多常见的壮锦更是实现了各个层面上的对称,达到了"对称再对称"的震撼的视觉感受。对称式图案是绝大多数壮锦出现的图案,且多以有棱有角的小纹饰构成,体现出了壮族民众有规有矩、棱角分明的性格特征。

图案题材

概述

壮锦题材折射出了壮族民众源于生活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各类题材均与民众的生活相关,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以及源于生活的几何纹。各种纹饰虽形态各异,但同样都表达了吉祥如意的愿望诉求,这些纹饰蕴含着壮族民众的深刻期盼,从而使壮锦在壮族民众的生活及壮族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动物纹

在壮棉纹饰中,那些被壮族民众视为象征高贵吉祥的动物占据了主要地位,壮族民众将其精神认同中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物象征性地绝织进了壮锦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常出现的动物纹类型主要有吉祥如意类、生殖崇拜类、生活情趣类及美好祝福类。

吉祥如意类

出现在壮锦中的众多动物纹中,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动物纹主要有风纹、龙纹两种纹饰。其中凤纹的造型较多,与鸡纹相似,但局部较之鸡纹又更为夸张,民间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的说法。在壮锦图案的动物纹样中龙纹有几种不同的造型,如团龙纹、双龙戏珠纹、对龙纹、盘龙纹等。凤纹、龙纹被视为吉祥如意的纹饰,传达了深刻的祝福。

生殖崇拜类

壮锦中的动物纹饰都蕴含着壮民们的理想追求,其中蛙纹与鱼鱼纹被视为壮族生殖崇拜的体现。蛙与鱼是壮族生活中常出现的动物,且以生殖力强而被推崇,在壮锦中出现的青蛙纹其肚子一般被夸大,用以形容蛙孕,而鱼纹常与蝌蚪纹一起出现,象征强大的繁殖能力。

生活情趣类

壮锦中的动物纹多是壮民源于日常的设计,一些动物纹是壮民生活的生动写真,如鹿纹、牛纹、鸟纹、鸡纹等。这些动物纹所展现的多为动态景象中的某个片刻,被刻画的鹿常是奔跑的,鸟则常是飞翔的。较之前述两类动物纹,该类动物纹显得更加具象生动。鸡纹的刻画就更加生活化了。有打鸣的公鸡形象,有将军虫的情景再现,还有金鸡独立的经典造型等。

美好祝福类

壮族民众常以壮锦相赠,表达美好祝福。而壮锦中出现的某些动物纹也常被赋予了帮助壮族人达成某种生活状态的能力。比如狮子纹与老虎纹,狮子与老虎作为一种食肉目,是权力的象征,是力量的体现,多用于祝福幼童苗壮成长又比如凤蝶总科纹,蝴蝶与花相配,多用于祝福婚恋幸福。

植物纹

壮锦中的植物纹较多,主要有牡丹纹、菊花纹、太阳花纹、梅花纹、葫芦纹、石榴纹、南瓜纹、葡萄纹、八角纹、蕨纹、卷草纹等。这些植物都是常出现在壮民生活之中的,并且被视为好运的象征。花纹多与动物:纹相伴出现,如凤穿牡丹、蝶恋花等造型。还有一些植物纹体现了朴素的生殖崇拜,比如石榴纹、葫芦纹等都与石榴多子、葫芦生子等民间传说有关,因此纹饰被赋予了多子多孙的祝福。而大多数的植物纹是生活画面的再现,是壮民生活的凝缩,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几何纹

几何纹饰是壮锦的主要纹饰之一,以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为基本要素构成,形象简朴,结构严谨,线条粗细不均、疏密有别、曲直有致、长短不一、方向不定,形成二维空间的韵律感。壮锦的几何纹主要有卐字纹、回纹、菱形纹、摩尔纹等。

卐字纹

卐字纹是几何纹的一种,是壮锦传统纹饰之一。卐字纹的连续用被认为是万福万寿和绵长不断之意。

回纹

回纹,即云雷纹,又是云纹和雷纹的合称。壮锦回纹的采用源于铜鼓上的云雷纹等几何纹样及其构图方式。一般认为,云雷纹是对云雷神崇拜的反映。

菱形纹

菱形纹是壮族民间纹饰中常见的一种纹饰,在壮锦中常与三角彩、圆形等几何纹以及花鸟、虫草等类型的纹样组合。

水波纹

壮锦中有一种类似于水波浪状的线条,壮族民众称之为摩尔纹饰。水波纹体现了壮族民众对水的敬畏与崇拜,从壮锦水波纹的大量出现也可以看出壮族文化中蕴含的生态观。

风格特点

色彩方面

壮锦在色彩上呈现浓烈艳丽且对比性强的特点。在颜色搭配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互补色的运用着重于色彩的撞击效果,在对比的状态下使各种颜色的力量达到均衡,进而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邻近色的使用凸显了和谐的设计概念,让色彩在对比中体现和谐,在协调里展现变化。基于此,壮锦在主色的选择上倾向于浓烈艳丽的色彩,而在配色方面强调对比性。

构图方面

壮锦的构图风格可大致分为两类。其中方形构图大多平稳规整,具备棱有角的形态;圆形构图则偏向圆润和谐,重点强调内外之间的关系。多数壮锦采用方圆相配的构图方式,这样的组合显示出强烈的层次感。

纹饰方面

壮锦的纹饰具有抽象与具象兼具的特点。这些纹饰有的蕴含着美好的祝愿,有的传递着生活的情趣。它们均来源于生活,被织入壮锦之后,能够给人带来栩栩如生的画面感。

价值意义

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中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分布地区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县宾阳县德保县等县。

传承保护

过去壮族织锦技艺得到广泛发展,很大的一个因素是缘于它是不少壮族妇女赖以为生的基本技能。壮族织锦技艺代代相传,有灵性的织锦手或是特别聪明的姑娘,会把师傅传给她的一些基不原理,再加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创话性地糅合在壮锦里,所以壮锦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升华。随着自然经济结构的溃散,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不断冲击古老的民间文化,织锦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壮族织锦技艺已不再作为生存的手段,只是单纯地还原到一种民间工艺的身份,壮锦的意义只是作为一种民族工艺美术品为人们接受。而现代纺织工业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主贵的民族工艺,成为当务之急。

织锦这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虽然对操作者的文化素质要求并不太高,然而每天数万次重复几乎一样的动作却是对人的耐心和细心的考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壮锦这种主要依赖手工制作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高、利润低,缺乏价格竞争力,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艰难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人望而却步,也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

为了使壮族织锦技艺永存人间,保护好传统的民间技艺,靖西县有关部门从2005年开始,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壮锦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壮锦的种类及其制作技艺等全部状况,并将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为了提高织锦人员的技艺,壮锦厂每年不定期举行织锦技艺比赛,并借电视这个传播平台,普及大众;为避免织锦人才的流失,培养后继人才,还创办了织锦工艺业余学校,在人才素质、织锦技艺、营销等方面加以培训提高。在资金方面,文化部门与有关部门每年都对壮锦厂进行一定的扶持,如改进厂里的硬件配套设施,对厂房进行改造,对人员进行配置,使壮锦厂正常运转。如果资金允许,靖西市县还预计筹办“靖西织锦文化发展传播公司”,集人才调配、技术指导、产品加工、文化传播、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于一体,加速靖西织绣文化产业化发展。

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相关文化

故事传说

在民间,传说壮锦与一位宋代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有关。据说,她是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纺织出美丽的壮锦。

另有传说,古时有一位壮族老妈妈,是一位织壮锦的能手。她织出了一幅壮锦,上面有房屋,有花园,有田地、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鸡鸭牛羊。一天,一阵大风,把壮锦卷向东方的天边去了,原来是那里的一群仙女拿壮锦做样子去了。历经千辛万苦,壮锦被要回来了。壮锦在阳光下渐渐地伸宽,变成了美丽的家园。老妈妈的第三个儿子和被壮锦带来的仙女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

展示馆

2024年9月26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织锦展示馆及非遗传承基地揭牌成立,标志着宾阳壮锦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迈上新台阶。该展示馆及非遗传承基地以壮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确立了“织就千年梦,锦绘民族情”的主题。它被划分为三大核心功能区,采用多元化、互动式的展览形式,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访客都能够体会到壮锦文化独特的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壮锦 ——承蜀锦之源 展壮家之魂.广西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工程.2023-12-30

共和国的广西印记——《壮锦》.微信公众号.2024-10-05

中国壮锦:传统工艺推陈出新走向世界.中国新闻网.2023-12-30

壮锦有了“新时尚” 一针一线新生活.人民网.2023-12-30

壮锦的传统和艺术.广西百色靖西市人民政府.2024-10-06

全国第一部壮族大型歌剧《壮锦》成功上演.epaper.2024-10-06

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在南宁成立.手机广西网.2024-10-06

传承千年技艺 靖西多举措促进壮锦发展与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06

中国壮锦:传统工艺推陈出新走向世界.今日头条.2021-11-02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织锦展示馆及非遗传承基地揭牌.广西新闻网.202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