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走马灯是一种传统的民俗舞蹈,主要由9至11岁的男孩表演,因此得名。这一艺术形式源于浙江省

历史沿革

龙游社阳小儿走马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据传,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村里售卖灯草,并自称来自福建省,能够教授走马灯技艺。这位老人最终留在村里,将这项技艺传授给了当地居民。

表演风格

小儿走马灯原本包含18首曲目,但现在仅存15首。这些曲目的瑞安鼓词通过口头传统代代相传,没有文字记录。其中,“小雪花”的曲调相对完整,经过马骧老师的改编后,成为了浙江民歌的一部分,并收录于《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所有曲目均采用昆曲曲牌。演出时,演员身着红色和绿色的古装,包括大靠、小靠、凤冠等服装。他们会在场地内吹奏乐器、敲击锣鼓,然后成双结对地骑马入场。每对演员都会在特定地点进行对话,接着表演“十八阵”,边舞边唱,之后是“五角鼓”,只有舞蹈而无歌唱。当只剩下一名演员时,他会挥舞马策,快速离开,这被称为“束马”。此外,还有其他表演形式,如穿心阵、龙回阵、龙门阵、铁索环、长斜阵等。在表演过程中,小演员们的步伐摇晃不定,仿佛真的在骑马行走。他们的动作生动逼真,即使在较远的距离观看,也难以分辨真假。

传承与发展

小儿走马灯曾在太平天国时期停止演出,直到1946年才得以恢复。然而,到了1956年,它又一次中断。1982年,这种艺术形式再次得到复兴,由劳庭祥负责教学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培养了五代十国学员。不幸的是,自1995年起,小儿走马灯便不再上演。

参考资料

特色民俗迎新春 龙游小儿走马灯挨家挨户送福.百家号.2024-11-04

小儿走马灯.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