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柯灵

柯灵

柯灵,男,1909年2月15日出生于广州市,作家、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其代表作品《月亮姑娘》《蝴蝶的故事》《小朋友讲话》《掠影集》等。

高季琳先生于2000年6月19日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柯灵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即辍学。

工作经历

1924年,到小学当老师。

1928年,在九江市当小学校长。

1931年,来到上海市,先后在明星、联华影片公司任厂务秘书、宣传主任,金星影片公司编剧部主任,文化影片公司编剧。

抗战爆发后,任《救亡日报》编委。

1932年6月,参加革命。

《世纪风》鲜明的政治立场,使之成为孤岛上海一座文学堡垒,团结了进步作家,受到日伪的胁迫,因此于1939年5月被迫停刊。

1944年及1945年夏,两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经营救脱险,撤到后方。

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曾任《大众电影》主编。

1949年,回到上海市,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革后,柯灵继续从事政协工作。

曾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职。1949年4月到北平市,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写作经历

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

1928年,曾在《越铎日报》发表散文,后向上海《儿童世界》等杂志投稿,被誉为少年才子。

1931年,主编《明星半月刊》,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杂文。

主编《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民族呼声》等刊物,刊载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红军在前进》,杂文《暴力的背后》,宣传抗战。

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

1943年7月,编辑《万象》,至1945年6月停刊(本年仅出这一期),前后共43期,另有号外一期,几乎贯穿了上海市沦陷的整个时期。均为25开本,每期约240页。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00年6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个人作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柯灵从事散文创作是在30年代初期,这正是现代散文从说理文走向美文的成长期。从“五四”就为现代散文寻找新路的作家竭力主张表现真情实感的粤语美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小品文,使得小品文摆脱名士气,成为新时代的工具。”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杂文和抒情散文怎样从“身边琐事”到表现时代的“血腥风雨”已成为多数文艺家追求的目标和创作的中心。

艺术特点

柯灵在艺术上涉及多个领域,他文备众体,散文,童话,话剧,电影等多有涉及。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他主要以杂文为武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以此期的散文渗透着浓厚的革命理性主义精神。但是,孤岛特殊的时空环境又使得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两种理性精神的交织状态。既要为正义呐喊,又要躲避特务组织的追杀。所以,这时期的散文除了针砭时弊的杂文,还有一部分是探索理想人格和国民劣根性的散文,呈现出人文关怀倾向。作者的人格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不论是哪种倾向的散文都反映了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影响,尤其是儒学济世情节的影响,作者崇尚的是阳刚大气的人格精神。

社会任职

1954年起,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常务委员。

后世纪念

新柯灵小学

为了纪念柯灵,在绍兴市袍江有新柯灵小学。以推崇柯灵优秀的精神面貌,艰苦奋斗的历程为主。

柯灵旧居

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147号,1951年起至2000年,柯灵先生与夫人陈国容就住在这栋楼的203室。在这儿柯灵先生孕育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改编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秋瑾传》等,著有多部散文集、文艺评论集及《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等书。

安葬墓地

2010年2月,柯灵先生的骨灰落葬于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民进市委副主委赵丽宏提出的“关于建立柯灵故居纪念馆”的提案也正在积极推进落实中。

参考资料

柯灵 - 豆瓣.豆瓣.2022-01-07

报人柯灵.华文库.2012-09-06

柯灵散文艺术论.道客巴巴.2018-02-12

柯灵骨灰落葬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北京公墓网.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