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是中国逻辑史的一部分,也是佛教的一种逻辑学说。在梵语中,“因”意为理由、原因、知识之因,“明”在汉语中可理解为学问、学说。因明起源于公元4至5世纪的印度,随着佛教东传,在6世纪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形成了汉传和藏传两大分支。
历史沿革
汉传因明
因明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首次传入发生在6世纪,由真谛等人引入,期间出现了《方便心论》《如实论》《回净论》等译作,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注疏或著述,此次传入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唐朝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并翻译了大量的因明经典,这标志着第二次传入。他在长安弘福寺翻译了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并于贞观二十三年翻译了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唐僧不仅亲自传授因明学说,其弟子们也纷纷撰写注疏。《因明入正理论》的注疏中,文轨的《旧疏》和窥基的《大疏》尤为流行。后者的影响尤其深远,其弟子慧沼、智周等人的注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到了近代,因明的研究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1930年,欧阳渐撰写了《因明正理门论本叙》,详细阐述了《因明正理门论》的核心内容及其与其他因明学说的关系。1927年,吕澄与释印沧合作完成了《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通过对比《集量论》来考证释文,并探究因明学说的起源。
藏传因明
因明传入中国藏族地区的历史可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时期始于元末明初的宗喀巴之前,此时《因明入正理论》最早的藏文译本是由汉族胜藏和度语教童根据唐僧的汉译本转译而成,并经过汉人法宝的校订。在西藏自治区,陈那的主要著作和《集量论》的重要注疏均有忠实的藏文译本。12世纪,西藏出现了自己的因明著作,如法师子的《量论略义去蔽论》。13世纪,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庆喜幢创作了《正理藏论》,其弟子正理师子随后撰写了《正理藏论详解》。14世纪末,仁达瓦撰写了关于陈那因明体系的著作。新时期的作品主要包括宗喀巴的《因明七论入门》及其弟子们的注疏。此外,宗喀巴还创立了新教“黄教”,并在其寺庙学校教授因明课程。
影响与意义
因明原本在印度已经失传,但在中国的传承下得以保存。汉传因明以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为基础,藏传因明则以法称的因明著作为基础。这些著作不仅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印度在因明领域的最高成就,而且还催生了大量的注疏,促进了因明研究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内容,并且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之一的印度逻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
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显密文库.2024-10-29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工作简报第十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4-10-29
让因明学焕发出时代光彩.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