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鹤鹏,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专业博士。曾任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总编辑,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兼任世界科学记者联盟执行理事,曾连续两届代表亚洲当选(2007-2009;2009-2011)。2011年,获得普渡大学科学新闻桂冠人物,为亚洲首获此殊荣者。

人物经历

贾鹤鹏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专业博士,曾任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总编辑。

1994年7月,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本科毕业。

1999年8月,清华大学中西文化比较专业研究生毕业。

2019年8月,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专业博士学位,是我国首位获得世界知名高校科学传播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

他先后为Nature 、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 等知名国际刊物从事科学报道。

曾任科学与发展网络中国区域负责人,曾连续两届代表亚洲当选为世界科学记者联盟执行理事(2007-2009;2009-2011)。

2006年以来利用国内外机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为中国记者先后举办了50多场(次)科技新闻报道培训,惠及2000余名专业记者。

2010年,获选成为中宣部、科技部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表彰的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

2011年,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并被普渡大学推选为亚洲首个科学新闻桂冠人物。

2012年转向学术研究后,他先后在国际和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40篇同行评议的论文,其中包括Public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cience 传播学, Science Bulletin,《新闻与传播研究》和《传播与社会》等知名刊物。他是包括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和Journalism等名刊的同行审稿人。

学术成果

贾鹤鹏正在做一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研究。他发现科学家参与公共传播的意愿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害怕我说了不符合我专业背景的话,害怕同行质疑”是比较重要的因素。除了受圈子内评价的影响外,科学家沉默的原因还来自于公众舆论的压力。贾鹤鹏说:“在疫情期间,科学家跟媒体沟通,格外有顾虑、不安、不信任。”

贾鹤鹏与苏州大学罗茜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对于国家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于国家抗疫表现的满意程度,与他们是否戴口罩、是否自觉践行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显著相关。相关研究还发现,中国公众越相信科学家和医生、越相信科学、越相信大众媒体,就越愿意采取积极的抗疫防疫措施。

贾鹤鹏积极致力于如何提高科学知识传播与普及的总结与探索。他参与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科学传播》,与他人合著《气候变化报道手册》,合作编写了“世界科学江苏新闻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教程(中文版)”和“气候变化报道在线教程”,发表《沟通科学期刊与大众传播的道路与方法》《公众参与、科学传播与气候变化》等8篇科学新闻领域的论文,并译有《统治阶级(政治科学原理)》。

贾鹤鹏积极推动设立科学报道沙龙组织;先后为科技传媒同行举办几十场次科技新闻专业培训和科学传播的研讨会等,有效的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出版论著

出版和发表多部(篇)新闻与科技传播理论著作及论文。

近著包括:

近年来活跃于学术界,刊发多篇论文:

获得荣誉

2010年5月,为表彰先进,弘扬时代精神,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文,对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共授予272名个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时任《科学新闻》杂志总编辑贾鹤鹏获此殊荣。

2011年,获得普渡大学科学新闻桂冠人物,为亚洲首获此殊荣者。

参考资料

“硬核”科学知识有助合理防疫.科学网.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