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是北宋时期朱熹的父亲。他出生于徽州婺源(今婺源县),逝世于建州城南环溪,享年46岁。朱松于宋重和元年(1038年)考中进士,后在宋宣和年间担任福建省政和县尉,居住在建阳区(今属福建)崇安,后迁至考亭。他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务,被尊称为吏部郎府君,追赠通议大夫,封为粤国公,谥号献靖,祀入圣庙。然而,由于他坚决反对权臣秦桧的议和政策,被贬为江西饶州知州(治今鄱阳县),但未到任时因病去世。朱松是朱熹的父亲,他的生平事迹对于了解朱熹及其家族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生平
朱松政和八年(1118),同上舍出身,后为秘书省正字,再迁校书郎、著作郎,又为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历司勋、吏部郎。北宋末登进士,南宋初任尤溪县县尉。绍兴初,胡世将抚谕东南,发现朱松的才干,向朝廷推荐,于建炎四年(1130)四月,奉调晋江任石井镇首任的镇监。当时安海港海外交通已相当发达。元祐二年(1087),泉州市派税吏在港口设立津卡,坐收舶税,称“石井津”。后因东西(新、旧)两市争夺舶利,相互斗杀,榷税吏无力制止,泉州当局申报朝廷,诏准在安海镇建立“石井镇”,并按镇的建制,由吏部派选九品迪功郎为镇监官。时值宋金对峙,秦桧在赵构赵构支持下,力主议和,向金称臣。朱松与同僚一起上章极力反对,因而触怒秦桧及高宗,自请赋闲,改主台州市(今浙江临海)崇道观。后因极力反对权相秦桧和议,贬任江西饶州知州(今鄱阳县),未至任病逝。朱松早年受二程(程颢、程颐)学说的影响,为北宋末较为知名的理学家,与著名学者胡宪、刘勉之、刘子羽等相友善。调石井镇时,公余常集镇中优秀士子讲习“理义之学”。镇民黄护替他在官署傍建1座“头精舍”,作为他讲学的场所。朱松是在泉州市开讲理学第一人,安海因之有“闽学开宗”之誉。
绍兴十三年(1143年)病逝,葬崇安县五夫镇,后迁白水鹅子峰下,又迁葬崇安县武夷乡上梅里寂历山中峰僧舍之北。卒赠通议大夫,惠宗至元二十一年追谥献靖公,二十二年改封齐国公。明嘉靖九年,诏从祀启圣公庙,会天下学宫一体并祀,通称先儒朱氏。妻祝氏三娘,系歙县名士之女。生三子一女,长子次子皆在贫病中夭折,是祝姓历尽艰辛把三子朱熹养大成人。
诗作
其诗作大多写于主管台州崇道观时,反映其半官半隐生活,平和淡泊,清新流畅。其文切实明白,文风温婉。《四库全书》收录其《韦斋集》12卷,《全宋词》辑其《蝶恋花》词1首。
相关
朱松监镇,“试吏驰驱,厌鱼盐之琐碎”,并不得志,而公余常集优秀士子,于官署旁“鳌头精舍”讲习“义理之学”,致后人有“谁是当年辟草莱?层轩高栋傍崔嵬”之思。
二十年后,朱熹簿泉州同安区,常往来于相距百余里的泉同之间,必经安海镇,数访朱松遗迹旧事,“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
南宋·绍兴初,朱松经抚谕东南的胡世将保举,任石井镇监(“石井”是泉州安海镇在宋元及明中叶前的行政地域名)。时人(佚名)有《送朱乔年拊举荐监石井镇》诗云:
“石井镇初腾一鹗,管城子健干千钧。
已然自足雄吾党,其进应轶古人。
衣被卉裳殊俗惯,解捐犊佩猾商驯。
万钟他日扶危平,五斗恰恰为奉新。”
纪念场馆
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崇圣祠,配殿内奉朱熹的父亲朱松。
参考资料
晋江安海石井书院:崇文重教仁义宽厚家训传后人-中国侨网.中国侨网.2023-12-16
胜日寻芳清凉古镇_媒体视点_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12-16
以精准的细节贴着人物写——评报告文学《当代焦裕禄:廖俊波》---中国文明网.中国文明网.2023-12-16
孔庙和国子监的门.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4
身边的家风 | 朱熹:诗书不可不读 礼义不可不知.今日头条.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