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皮树

黄皮树

黄皮树(学名: 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是芸香科黄檗属植物,又名川黄檗、川黄。生于杂木林中,分布于浙江省江西省、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南部等地。黄皮树高度约10到12米,是一种落叶乔木,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黄皮树的树皮为棕褐色,具有唇形皮孔,外层木栓较薄。叶子呈奇数羽状复叶对生,每片叶子有7到15个小叶,形状从长圆状披针形到长圆状卵形,叶缘近全缘,叶子上有锈色短毛,下面密被锈色长柔毛,质地较厚。其花为单性,雌雄异株,花色为紫色,花尊和花瓣均为5数。成熟的果实为近球形浆果状核果,直径1到1.5厘米,成熟后呈黑色,内含5到6颗种子。黄皮树的花期在5到6月,果期在10到11月。

黄皮树的树皮常被用作药材,通常选择10年以上的树木,采集时间一般在5到6月。采集时常用的方法包括半环剥或环剥、砍树剥皮等,现今更多采用环剥。采集后的树皮需压平,刮净粗皮(栓皮),然后晒干。黄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等症状。中成药中有多种以川黄柏为原料的制品,如双黄连口服液、黄柏胶囊知柏地黄丸等。

形态特征

芸香科黄檗属乔木植物,高10-12米。树皮开裂,无木栓层,内层黄色,有粘性,小枝粗大,光滑无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7-15,矩圆状披针形至矩圆状卵形,长9-15厘米,宽3-5厘米。花单性异株,排成顶生聚伞状园锥花序,浆果状核果,近园球形,有核4-5粒,种子卵状长园形,表面网状皱纹。花期4-5月,果期8-10月成熟。

分布范围

黄皮树是贵州省特有种,该物种分布范围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6-17℃,1月均温3.1-5.1℃,7月均温15-27℃,年均降雨量1142.9毫米,无霜期287天,雾日较多,湿度较大。土壤为酸性黄壤。辛氏黄檗原生于植被保存良好的天然阔叶林中,据调查该物种在地势低洼、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与杉木、吴茱萸等生长良好。

主要价值

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檗”,剥去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供药用。

性状】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病热淋,脚气,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种子可榨油。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黄皮树分布区域狭窄,由于自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加之其皮可入药,过量采集,仅村前屋后群众自野外采集小苗种植外,很难再看到该物种,处于渐濒危状态。由于树皮可入药,人为破坏严重,80年代初江口坝溪一带尚可见胸径50厘米的大树,野外已很难见到自然生长的大树,仅见农户自野外采集种植于房前屋后的幼树,桐梓柏箐保护区罗锅坝有分布,数量极少。在模式标本产地贵定云雾山进行实地调查表明,在6平方公里范围内仅发现5株,且属人工野外采集种植,其高度达15米,胸径17.5厘米,5株蓄积0.3387立方米,依此推算,辛氏黄檗仅存数量约345株,蓄积116.9立方米。

保护措施:该物种野生资源遭严重受破坏,尚未对该物种进行过繁殖试验研究。因此,建议对该物种进行人工繁殖栽培,扩大其资源量,以防止该物种的消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