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运河大鼓

运河大鼓

运河大鼓是一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大鼓演奏形式,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流传于枣庄市附近,靠近鲁南地区。运河大鼓是在渔鼓的基础出上经过加工、润色、提高演变而来的,最初由台儿庄运河古城两岸的渔鼓艺人演唱并发展完善。

历史沿革

运河大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当时台儿庄古运河两岸的渔鼓艺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润色和提升,形成了如今的运河大鼓。这种艺术形式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许多居民都能够哼唱几句大鼓腔调。2007年,运河大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背景

运河大鼓的起源与“郝祖”和“丘祖”有关。郝祖名为郝大通,是元朝时期的人物,他与丘处机等人一同拜重阳王真人门下,后来成为大鼓艺人们所尊敬的对象。而丘处机则被称为“丘祖”,他的龙门派对渔鼓艺人的影响深远。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大鼓逐渐形成多个流派,其中包括郝祖华山派、丘祖龙门派以及石门派和海清派等。

演奏方式

运河大鼓的表演通常使用一面大鼓和一副钢板作为伴奏乐器。艺人手持钢板,右手敲击大鼓,大鼓的声音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钢板形状独特,发出清脆的声响。表演者大多采用坐姿,但在情绪高涨时也会起身舞蹈。

特点

运河大鼓的瑞安鼓词常采用“三、四、三”的基本句式,节奏感强,易于记忆。演唱过程中,艺人需要注意板式的运用,以确保音乐的和谐性。

行规

运河大鼓的各个门派都有着严格的师徒关系和行为规范。艺人必须遵守道德准则,保持良好的品德。他们需要经历多年的学艺生涯,才能正式出师并独立表演。

传统曲目

运河大鼓的传统曲目丰富多样,涵盖了从春秋战国到现代的各种题材。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历史事件,也为当时的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

演出场所

运河大鼓的演出地点多样,包括农村、矿山和集镇等地。传统的演出形式是以地摊说唱为主,观众可以在现场直接支付费用。此外,也有进入曲艺厅或小剧场售票演出的情况。

参考资料

浅析枣庄运河大鼓的艺术特色与传承保护.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7

浅析枣庄运河大鼓的艺术特色与传承保护.中国知网.2024-11-07

寻找运河花鼓.今日中国.2024-11-07

沿着运河看非遗|运河架鼓:百年非遗 气势䠙礴.腾讯网.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