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调论》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该作品主要探讨了阴阳失调引起的多种疾病,强调了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文章要点

阴阳失衡与疾病

文章讨论了阴阳失调导致的不同类型的寒热病变,阐述了人体阴阳平衡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文中还提到了阴阳平衡与内脏虚实的关系。

肉苛症

《逆调论》详细解释了“肉苛”这一病症的形成机制,认为它是由于营卫虚弱不协调而导致的。

经气逆乱

文章分析了经气上下不调的情况,称之为逆气,并列举了肺络之逆、胃气之逆、肾水之逆等不同种类的病理变化。

原文及译文

黄帝问道:“为什么有些人在没有明显受寒的情况下,会感到全身燥热并且烦躁不安?”岐伯答道:“这是因为他们的体内阴气不足,而阳气过盛。”

黄帝接着问:“有些人即使穿着厚重的衣服,也会感到内部寒冷,这又是怎么回事?”岐伯解释说:“这些人通常体质较弱,体内阳气较少,阴气较多,因此总是感到寒冷,就像刚从水中走出来一样。”

黄帝又问:“为什么有人四肢发热,一旦受到风吹或寒冷刺激,就会像被火烧一样?”岐伯回答说:“这些人大都因为先天性阴气不足,阳气过盛。四肢属于阳,风寒也属于阳,两者相遇会导致阳气更加强烈,从而削弱阴气。如果阴气无法抑制阳气,就会出现阳气独占的局面,这种情况不利于生命的发展。”

黄帝继续询问:“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身体寒冷,但是不会颤抖,而且也不怕冷?”岐伯解释说:“这些人通常是肾脏功能较强的人,他们长期接触水湿环境,导致体内水分过多。此时,太阳经脉的阳气相对减弱,肾脏的功能也随之下降,使得骨骼内的髓液无法充分填充,进而引发骨髓的寒冷感。此外,肝脏和心脏的阳气比较强,肾脏作为单一的阴脏,难以抵御它们的热量,因此这些人不会感到寒冷,但可能会出现关节僵硬的症状。”

黄帝还问:“为什么有些人皮肤麻木,即使穿上棉衣也无法缓解症状?”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他们的血液供应不足,而防御系统过于活跃。血气不足会导致皮肤失去知觉,而防御系统的过度活动会使肌肉变得沉重。如果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那么皮肤就会变得更加麻木。如果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与其内在的精神状态无法协调,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已经濒临死亡。”

黄帝最后问道:“为什么有些人气逆,导致睡眠困难,呼吸时发出声音?还有些人虽然能睡,但醒来后会喘证?另外一些人可以正常生活,但呼吸时也有声音?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解释说:“那些睡觉时呼吸有声的人,可能是阳明经脉出现了问题。阳明经脉应该向下运行,但现在它向上逆行,因此呼吸时会有声音。阳明经脉是胃部的经脉,胃部是六腑的中心,它的气息也应该向下运行。如果阳明经脉逆行,胃部的气息就不能按照正常的途径运行,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不能入睡的原因。至于那些起床后呼吸有声的人,可能是因为肺部的细小血管发生了异常。这些细小血管不能跟随经脉一起运动,因此气体滞留在经脉中,导致呼吸困难。尽管如此,由于病情轻微,这些人还是能够照常生活。而对于那些不能入睡,醒来后就喘证的人来说,可能是水气侵入了他们的身体。水气沿着液体通道流动,肾脏是主管水液代谢的器官,同时也是控制睡眠和呼吸的关键部位。如果肾脏出现问题,水气就会上升影响肺部,导致人们无法平静地入睡。”

作者争议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传统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传说由黄帝撰写,因此得名。然而,普遍认为这本书是在西汉最终定型的,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历代黄老医家不断补充和完善而成。《淮南子·修务训》提到,《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的名字,是为了追溯源头,表明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起源悠久。实际上,这部书不是出自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人之力完成的。

参考资料

逆调论.个人图书馆.2024-08-23

“肉苛”病机及经方治疗_中国中医药网.中国中医药网.2024-08-23

传承文明继往开来——“医师节”中华医学经典著作简介.搜狐网.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