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丛枝病
竹丛枝病是一种影响多种竹类植物健康的疾病,主要感染淡竹、箬竹、刺竹、刚竹、哺鸡竹、苦竹、短穗竹等品种。
病症简介
竹丛枝病的主要寄主包括淡竹、箬竹、刺竹、刚竹、哺鸡竹、苦竹、短穗竹等多种竹类植物。受此病影响的竹子生长能力减弱,发笋数量减少,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植株死亡。在病情严重的竹林中,甚至可能导致整片竹林的衰退。
症状表现
竹丛枝病的症状最初表现为少数竹枝受到影响。患病的枝条春季会生长出多个细弱的分枝。每年4月至6月期间,这些病枝的顶端鞘内会产生白色的颗粒状物质,大小约为5-8×3毫米。此外,在9月至10月期间,新生长的病枝梢端的叶鞘内也会出现类似的白色颗粒状物质。病株通常首先从少数竹枝开始发病,随着时间推移,病害会逐渐扩散至所有竹枝。
病原分析
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丛枝瘤痤菌属(Balansiatake),属于子囊菌门菌亚门、核菌壳目。这种病菌会在病枝梢端通过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形成白色颗粒状的假子座。
发生规律
竹丛枝病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病害的发展模式是从单个竹枝蔓延至其他竹枝,最终导致局部区域的大面积感染。有时,多年生的竹鞭上会长出矮小症且细弱的新竹市。该病在老龄竹林以及管理不当、生长状况不佳的竹林中较为常见。4年以上树龄的竹子,尤其是阳光充足的地区,更容易受到竹丛枝病的影响。
参考资料
竹丛枝病(竹扫帚病)防冶技术.关注森林网.2024-10-30
竹丛枝病(扫帚病)防治技术.食品伙伴网.2024-10-30
竹丛枝病.智汇三农.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