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民,原名王国相,是山西省朔州市郭家堡村人,中国国民党爱国抗日将领。他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拥有中将军衔,并曾担任第8战区第1独立挺进纵队司令。1947年2月,他在西安市去世。
基本介绍
王裕民(1895—1947),曾用名王国相,山西省朔州市郭家堡村人。7岁时,在家由父执教读书。后入本村私塾,17岁考入右玉县高级小学。1916年(民国五年)春,赴大同市入省立第三中学,入学半年,因学费不济辍学。1919年省立第七中学在右玉县城成立时,再次考入七中读书。1923年夏,在诸兄的资助下,考入山西大学。在校期间,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义思想,担任了中国国民党人苗培成主国的《晓报》校对员,开始了社会活动。
1924年夏,在大革命的影响下,王投笔从戎,同徐向前等人赴上海市考入黄埔军校,为我省首其入学的学员之一。半年结业后,留黄埔军校学兵连任见习,旋任第三期入伍生第四连排长。1925年春,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军官教导营任军事教官。后历任营副、团副、团长等职。在国民革命军服役中,他为人正直,不见利忘义,不贪人之功,不委己之过,以严治军,并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为部下所拥护。北伐战争中,他在程潜、林伯渠的直接指挥下,率部参加过德州、定州市等著名战役。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作战勇敢,屡建战功,曾受到通令嘉奖。
1927年夏,应诸同学之邀,赴太原市参加了晋绥军,任军事政治速成特务队队副,负责晋军基层干部的训练,后任第二军司令部参谋。1928年,任晋军军事整编会整训处科长。1929年夏,任第一兵监部参谋长。1930年春,冯阎联合反蒋,王不愿参加反蒋战争,与同学多人,离并抵南京市,入南京陆军大学高级班深造。数月后调任新兵训练处第二大队队长,负责训练新兵。新兵归队后,他调任南京陆军大学军官补习班第二队队长。1931年夏,王裕民奉命北上,前征绥西收编杂牌军队。所谋未遂,颇觉灰心,只好在晋绥军34军中寻觅一参谋职务。后又任中国国民党山西省干事兼太原特区书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裕民曾和徐向前进行过多次交谈,他坚决拥护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张。随即,出任陆军第十四团团长,率兵出征,与日军作战。次年晋升为陆军167师501旅旅长,他率部在江西九江与日军作战几昼夜,军队虽伤亡重大,但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战绩。战斗后,晋升为165师副师长,少将军衔。1940年春,调任为陕西河防游击纵队司令,曾指挥部队参加了著名的中条山战役,与日本侵略军作战数月,挫败了日军妄图占领中条山,进而控制陇海路的计划,为确保西北大本营的安全做出了贡献。1942年王裕民调任第八战区第一独立挺进队司令,中将军衔。在艰苦抗战的八年中,王裕民始终站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第一线,他亲自组织和参加过忻口、九江、香山、河防、汾南、中条山等60余次战役和战斗,立下了战功,成为一名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的抗日将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遵照总部的命令率部收复了夏县、运城市等地,并于1945年11月出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晋西南军事专员。他衷心拥护国共两党的《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并付诸实施。1946年夏,因积劳成疾,回西安治病。1947年2月,在西安市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