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是中国第二代中型坦克抢救车,其前身是基于59式坦克底盘研发的73式(即651)中型坦克抢救车。84式的研制始于1977年,经过两年的研发,于1978年至1980年间制造出了两辆样车,并进行了定型试验,代号为WZ653。相较于前代,84式在性能和使用便利性上有显著提升,配备了单绳出口的最大拉力可达314~343kN的液压绞盘,最大起吊重量为10t的液压起吊装置,以及液压驻锄推土铲。

结构特点

总体布置

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由底盘部分、作业装置部分和乘员舱三大部分构成。底盘部分的装甲厚度与69-Ⅱ、79式坦克相当,采用均质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设在车前左侧,配有机动夜视仪,有效观测距离分别为60米和90米。驾驶舱前方设有平面防霜玻璃,便于冬季驾驶和作业,W653型号则采用了防弹玻璃。动力和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后部,发动机横向放置,动力通过传动箱分配至两个方向,一方面用于车辆行驶,另一方面提供给作业装置。作业装置包括绞盘、起吊架、驻锄推土铲、副绞盘和刚性牵引钩。乘员舱位于车辆中部,容纳四名乘员,其中包括车长、高射机枪手和其他两名作业人员。

作业装置结构

绞盘抢救装置

主绞盘和副绞盘构成了绞盘抢救装置。主绞盘由多个组件组成,如液压马达、绞盘减速箱等,能够实现双绳抢救,最大拖救拉力达到686kN。副绞盘用于牵引主绞盘的钢绳。主、副绞盘的操作通过驾驶员右侧的液压操作阀完成,主绞盘的钢绳有效长度为130m,具有放绳终了的声光报警功能。

起吊装置

起吊装置可用于更换坦克部件,如炮塔总成、发动机等。它由基臂、伸缩臂、回转盘等组成,可通过液压操作实现四个基本动作。起吊装置上还装有应急缓落阀和报警器。

驻锄推土铲

驻锄推土铲由推土板和铲臂组成,可在拖救作业时作为驻锄支承,也可在起吊作业时支撑车体,还可用于推土。

刚性牵引装置

刚性牵引装置由中心牵引钩、主杆、副杆等组成,用于牵引失去行驶能力的坦克。

作业液压系统

作业液压系统为各个作业装置提供能量和液压操作,通过一系列控制阀对不同装置进行控制。

底盘结构

动力装置

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的动力装置是由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集团)总公司生产的12150L-7BW型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为426kW(580马力)。

传动装置

传动装置包括增速箱、主离合器、变速箱等,能够实现五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转向机和减速器通过液压助力操纵。

行动装置

行动装置采用独立扭杆式悬挂,每个侧面有五个负重轮,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安装有液压减震器。改进型底盘使用了挂胶履带板。

装甲防护

车体由钢板焊接而成,W653型号两侧装有裙板。

武器配备

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配备有一挺12.7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备弹500发。

通信、电气设备

车辆装有调频电台和车内通话器,以便远程通讯。左侧翼子板上安装有蓄电池,总容量为280Ah。此外,车辆还配备了多种安全和维修设施。

改进车型

1981年,为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进行了多项改进,1982年开始生产,1983年通过技术鉴定,产品代号为W653,俗称653中型坦克抢救车。该型号采用69-Ⅱ坦克底盘,战斗全重38吨,发动机功率为426kW(580马力)。针对国内需求,又进行了11项改进,包括防止发动机在寒冷地区过度冷却、改善驻锄推土铲在冻土地面上的支撑能力、增设辅助柴油箱和驾驶员观察镜防霜玻璃、取消两侧裙板等,并将底盘改为79式坦克底盘。改进后的型号于1984年正式定型并装备中国军队,命名为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代号为WZ653A。在W653A型号上,安装了起重能力为20吨的起吊装置,并配备了两个可拆卸的机械支撑千斤顶

参考资料

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全民国防教育网.2024-09-14

战场救助:中国84式(653A)坦克抢救牵引车(上).坦克装甲车辆杂志.2024-09-14

84式中型坦克抢救车改进车型.搜狐网.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