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姐妹
《舞台姐妹》(英文名:Two Stage Sisters),是一部由谢晋执导,王林谷、徐进、谢晋担任编剧,曹银娣、谢芳、上官云珠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65年2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逃跑的童养媳、越剧艺人竺春花(谢芳饰)与收留她的戏班的当红花旦邢月红(曹银娣饰)之间相识相知,却又由于面对名利诱惑的不同态度分道扬镳,最终在革命胜利后再相聚、又重修旧情的故事。影片构思精细而完整,是百年中国电影史公认的经典。
《舞台姐妹》1978年重新发行,在有的影院一票难求。该影片于1980年获英国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中国电视金鹰奖,1983 年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浙江省,阳春舞台戏班在一次演出时,一位名叫竺春花(谢芳饰)的童养媳不堪虐待被人追赶至戏班。戏班中的当家花旦邢月红(曹银娣饰)同情春花的遭遇,请求班主和尚郏瑞鑫(邓楠饰)接纳她,并与她结为姐妹。之后,春花攻旦,月红习生,成为戏班台柱。
在班主阿鑫和邢师傅(冯奇饰)的带领下,加上月红和春花的出色表演,戏班生意不错。然而,在绍兴市的一次演出中,当地豪绅倪三(董霖饰)企图对月红不轨,未遂后便联合警察所长以破坏道德为由要逮捕月红。为了保护月红,春花挺身而出被警察绑在桥头示众,同时邢师傅也在冲突中被打成重伤后身亡。临终前邢师傅嘱咐她俩要“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
为了邢师傅的后事,月红和春花被迫画押卖身给班主阿鑫。阿鑫带月红、春花一同前往上海市寻找机会。在上海,唐经理(李纬饰)所在戏院的当家花旦商水花(上官云珠饰)患病,月红和春花顶替患病的商水花出演而迅速走红。月红代替商水花成为新的“越剧皇后”。唐经理利用她们的名气大发其财。
之后,唐经理要求她们上演低俗淫秽剧目,遭到春花拒绝。而月红爱慕虚荣,在名利场中渐渐迷失自我,疏离戏班的其他成员,渐渐落入唐经理的圈套,委身于他并最终嫁给唐经理为妾。被唐经理始乱终弃的商水花因此大受打击,最终自杀身亡。春花看出唐经理的真面目后,劝月红远离他,月红不理解反而怨恨上了春花。
春花结识了一位思想进步的新闻记者江波(高放饰),在他的影响下,春花开始关注进步思想,并组织了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新剧目《祝福》,受到观众的认可。唐经理试图通过捧月红来排挤走春花,最终导致月红春花姐妹反目。
在春花联合越剧界姐妹准备公演时,唐经理和中国国民党官员潘委员(丁然饰)密谋,欲让阿鑫用生石灰烧瞎春花眼睛。面对他们的阴谋,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他们的恶行。唐经理逼迫月红供认自己是主谋,试图打击春花。月红内心挣扎,晕倒在法庭。
解放后,春花在农村演出时遇到了离开唐经理生活的月红,帮助她重新认识自己,二人重归于好,共同开启新的舞台生涯。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电影《舞台姐妹》的创作动机可追溯至1950年代初。1952年,越剧演员袁雪芬和范瑞娟赴京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该作品于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成新中国首部彩色戏曲艺术片,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广泛关注和赞誉。这次成功促使导演谢晋开始思考越剧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故事。
谢晋出生于浙江上虞区,自幼接触越剧文化,对越剧女艺人的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象。1958年,他编写了名为《越剧春秋》的电影故事梗概,后改名为《舞台姐妹》。然而,“反右派”斗争迫使他暂时搁置了这一计划。直到1961年6月,谢晋执导的《红色娘子军》大获成功。同年召开的“新侨会议”上,周恩来在讲话中批评了文艺工作中的“左”的思想。借助《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和“新侨会议”的东风,重拾他构思已久的《舞台姐妹》。
剧本创作
在筹备过程中,谢晋邀请了越剧编剧徐进和电影编剧林谷,三人共同工作。他们采访了几十个有名的越剧艺人,从袁雪芬再上一辈的女演员,一直采访到袁雪芬、王文娟。1963年4月,由林谷执笔完成了《舞台姐妹》剧本的详细提纲,并提交给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简称“天马厂”)党委。然而,此时的文艺创作环境因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第一书记柯庆施提出的“大写十三年”口号而变得复杂,使得天马厂在支持拍摄《舞台姐妹》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为寻求指导和支持,天马厂携带《舞台姐妹》的详细提纲前往北京,征求文化部电影局领导的意见。1963年5月底,陈荒煤在北京向谢晋传达了对剧本提纲的看法,强调应深刻描绘旧社会艺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包括她们成名后的弱点。7月5日,夏衍在详细提纲上留下意见,肯定了剧本的质量及其教育意义,建议影片可以考虑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作拍摄彩色版本,并针对不同市场准备两种结尾。他还鼓励摄制组加快进度,争取年内完成影片制作。
在夏衍和陈荒煤的支持下,《舞台姐妹》项目得以继续推进。1963年10月,林谷完成了《舞台姐妹》电影文学剧本的初稿,并于11月定稿。陈荒煤随后提出了关于人物性格发展和思想脉络表现的具体建议。1964年1月4日,上海电影局和天马厂召开会议讨论《舞台姐妹》的分镜头本,为接下来的拍摄工作做好准备。
拍摄与制作
1964年4月,导演谢晋完成了《舞台姐妹》内景戏的拍摄。随后,摄制组前往越剧发祥地绍兴市等地进行外景拍摄,并于6月完成。天马厂党委会审看样片后认为,影片整体质量不错,但对解放后的部分尤其是结尾表示不满,觉得春花的思想发展未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建议补充内容以提升主题思想的高度。
6月10日,天马厂艺术委员会开会讨论了样片,导演顾而已和叶明等人肯定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但也指出篇幅过长和某些场景处理不够到位的问题。党委书记丁一总结时提到,虽然两姐妹的情节主线清晰,但重逢场面的处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6月中旬,上海市市委领导认为影片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化斗争,绍兴市阶段的戏较为完整,而上海阶段及解放后的部分显得草率、粗糙,特别是春花的思想发展过于局限于个人奋斗,未能体现出个人成长与革命的关系。上海市电影局也提出了类似意见,强调影片需要加强思想性和政治影响。
面对这些意见,天马厂于7月10日向文化部提交了未经修改的全部样片及修改方案,提议调整“戏中戏”的选择,避免才子佳人剧目,增加反映现代生活的舞台剧,并重新审视春花的角色定位。然而,随着8月文化整风运动的展开,《舞台姐妹》被点名批判为宣扬阶级调和。这导致了天马电影出品(香港)有限公司制片厂进行了长时间的整风运动。
根据厂党委的意见,谢晋在1965年4月对样片进行了小范围修改,删减了一些被认为不合时宜的台词,并调整了结尾对话,以更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例如,原版中邢师傅临终前嘱咐春花和月红爱护行头的深情话语被删除;结尾处春花关于“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的思考也被改为强调改造自己,唱革命的戏。经过修改,天马厂于1965年6月获得了文化部电影局对修改后样片的审查通过。
幕后花絮
音乐原声
影片特色
电影《舞台姐妹》以其独特的人物命运结构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20世纪初越剧艺人的生活变迁。影片围绕一对舞台姐妹“合—分—合”的主线展开,通过她们之间的悲欢离合与性格冲突,细致入微地从深处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思想发展与变化。
在强调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下,《舞台姐妹》将姐妹之情、师徒之情及朋友之情交织在一起,以情动人,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影片在各种表现手段的运用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构思精细而完整。例如,片头通过展示不同乡镇的古老舞台,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暗示了民间艺人的艰辛命运。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镜头配合悲愤的歌声,地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的背景之中。
票房与发行
《舞台姐妹》1965年一上映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但在“文革”中被批为“大毒草”;1978年重新发行愈加受到欢迎,两次发行全省城乡共放映25600多场,观众达到2312万余人次,每场电影将近千观众,在有的电影院放映时一票难求。
所获奖项
影片评价
媒体评价
正面
让谢晋吃了“大苦头”的《舞台姐妹》,1965年一经亮相便轰动一时,这部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一对越剧姐妹舞台生活及不同人生道路选择的电影,将江南气韵与女子风韵都拍得极美,人物命运与情感悲欢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却也让谢晋牢牢被有心人抓住了“把柄”。(澎湃新闻 评)
《舞台姐妹》是一部真实再现旧社会越剧艺人坎坷生涯的杰作,被影剧泰斗夏衍誉之为“一部文艺界忆苦思甜的好作品”。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舞台姐妹》重见天日,放射出原有的夺目光彩。当它被送往英国伦敦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时候,这颗灿烂的东方明珠受到国际电影界热烈赞扬。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主席金·艾伦就是通过影片《舞台姐妹》真正认识了谢晋的艺术才华。(《电视与戏剧关系研究》 评)
《舞台姐妹》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现实主义影片的最高水平,是百年中国电影史公认的经典。该片是导演谢晋在建国后十七年最出色、最富有生命力的力作。(《大众电影 评》)
这部反映艺人新旧社会变化的故事片,风格清新,朴实、流畅,富有民族特色,是导演谢晋的代表作之一。(《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 第6卷》评)
不足
影片的下半部不如上半部流畅、紧凑、完整。商水花形象较好,而江波的形象塑造就弱了些。(《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 评)
大众评分
参考资料
舞台姐妹 (豆瓣).豆瓣网.2020-08-18
舞台姐妹.猫眼电影.2024-12-20
舞台姐妹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12-20
舞台姐妹.哔哩哔哩.2024-12-20
舞台姐妹.时光网.2024-12-19
夏衍和电影经典《舞台姐妹》的诞生.百家号.2024-12-19
谢晋诞辰百年丨一生“风波”,一世热爱.搜狐网.2024-12-19
舞台姐妹.imdb.2024-12-20
舞台姐妹.时光网.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