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口目
栉口目(Ctenostomata)属于苔藓动物门(Bryozoa)下的裸唇纲(Gymnolaemata)。其名称来源于其室口覆盖着类似梳子的薄膜。
形态特征
栉口目的动物形态多样,除刺、匍茎等特殊个体外,一般没有其他的变异型。自个虫与初虫形状相似,通常是圆柱形、棒形或扁平形。它们的体壁柔软,可能是膜质或胶质。虫室呈长梨形,由甲壳质构成,室口位于顶端或接近顶端的位置。由于虫室没有口盖,因此室口的开合依赖于括约肌和触手襟的协调运动。这种机制使得触手冠能够向外翻转,从而扩大了虫室的空间。虫室大多从管状匐茎生长出来,这些匐茎之间的距离较远。匐茎可以是均匀的粗细,也可以形成串珠状,相互交错,形成网格状、漏斗状、丛树状、杆状等多种形态。一些种类的匐茎会钙化并保存为化石。此外,还有一些种类没有匐茎,虫室紧密相连,形成叶状、指状、块状的群体。这些动物具有育卵结构,包括胚囊。有时候还能产生特殊的冬芽。
生活习性
栉口目的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洋环境中,也有一些种类出现在河口地带。在现存的苔藓虫中,栉口目的物种对盐度的适应能力最强,广泛分布在潮间带到水深达1200米的海域。它们的群体透明且纤细,常常与其他海藻、水螅以及树枝状或树丛状的苔藓虫共存。一些科属的物种喜欢钻孔生活。还有些物种作为污损生物群落的一部分,是污损苔虫的主要成员。在特定地区,它们也参与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的构建。
分类
栉口目的动物可分为两类:一是肉质类苔虫,这类苔虫通过水平出芽的方式形成群体,群体中没有匍茎,通常附着在基质表面,新的个虫直接由其他个虫出芽产生,个虫密集连接成胶质叶状、指状或块状群体;二是根茎类苔虫,这类苔虫通过垂直出芽的方式形成群体,群体中有匍茎,匍茎沿着基质蔓延,新的个虫由分枝的匍茎出芽产生,个虫之间间隔较大,由匍茎连接成网状、丝状或细枝状群体。
化石意义
栉口目的化石存在于奥陶纪至现代的地层中。尽管化石数量不多,但它们对于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价值。例如,晚奥陶世的万因氏苔藓虫(Vinella)就是其中的一种代表性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