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同羊杂

大同羊杂

大同羊杂是一道菜品,以羊血鲜、土豆粉为主材,搭配五香料、葱、姜、香菜末、胡麻油、油泼辣子盐制成,制作工艺是煮,制作难度一般,口味香辣,有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

菜品简介

吃羊肉的习惯,汉族和有些少数民族也有不同,少数民族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汉人吃完羊肉之后,还把羊头肉、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子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羊杂碎汤里面掺些土豆粉条,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吃起来味道鲜美,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煮好后,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制作材料

羊血鲜、土豆粉五香料、葱、姜、香菜末、胡麻油、油泼辣子盐。

制作方法

1、将羊杂洗净、猪血切块备用。

2、锅中烧热油,把五香料放入炸香,取出香料。

3、将葱姜放入锅中煸炒出香味后放入羊杂炒香,加入少许油辣子翻炒后放入足量的清水。

4、大火烧开后放入猪血及土豆粉煮10分钟,出锅前撒适量盐即可。香菜出锅后放。

注意事项

1、用炸过五香料的油炒羊杂味道会更香,不要省略此步骤。

2、如果没有土豆粉的话用面条也可以代替,但口感和汤色都会差很多。

3、如有条件用羊尾油烹炒成品会更香。

历史传说

羊杂割起源于大同市。据说大同人吃羊杂始于元朝,“杂割”一词还是孛儿只斤·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

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族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发现其味甚美。遂敬献太后品尝。太后吃罢,浑身大汗淋漓,顿觉神清气爽,就此病愈,当即赐名“羊杂割”。

历史起源

宋书》载,一个叫修之的人擅烹羊杂割汤,献给拓跋焘拓跋焘,拓跋焘赞为绝味,封修之以太令官,直到光禄大夫、南郡公。这事发生在平城区,也就是发生在咱们大同市

大同最早的羊杂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的,不会有粉条之类的东西,因为阳芋进入中国也只是百余年的历史,可见当时的羊杂就是我们所说的纯羊杂,其包括羊心、羊肝、羊肺、羊肚、羊肠子等杂碎,而其味则更纯,调料主要以油、盐、葱、姜、蒜、胡椒为主,当时大同地区没有辣椒种植的记载,其辣估计是来自胡椒的香辣。

据经历过民国的老年人讲,他们记忆中的羊杂,是要加白菜之类的东西的,这样的羊杂不腻,而且还能冲淡羊膻味,只是到了解放后,大同市的羊杂开始加粉条之类的东西,做法简单了许多,一道极为精致的下酒菜沦为了主食,加上粉的羊杂已经失去了羊杂的美味,今天看来真是一种遗憾。

独特地位

在大同的传统食品中,羊杂可谓最为古老,可以这样说,大同是羊杂产生发展的源头之一,它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大同人们的生活。大同地处塞外,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半游牧民族地区,因而就有大量的羊下水,这是做羊杂的必备的条件,另一个条件是这里必须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之地,因为有些民族是不食这些东西的,这会遭到民族间的歧视,只有在多民族的融合之地才能产生羊杂这一食品。

吃法分类

羊杂在大同也是分得好几种吃法,有全羊杂,就是通常讲得北路羊杂割,一般是一锅都是羊下水(内脏)加有辣椒,油料等配料做成。还有由羊血大同市特有的粉条组成的,还有就是全羊杂里加粉条的。一般在大同羊杂作为早饭和晚饭的居多,在街边地摊,喝上一碗辣油汤的羊杂,既驱寒,又解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