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的下门齿终生生长,像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而不像有蹄类动物。但没有成功,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没有繁殖,因为所有的化石都是成年洞山羊的。
科学分类
形态特征
和其他食草动物不同,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的双眼朝着前方,而不是两侧,这有利于它们在山地活动时准确判断距离。
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的下门齿终生生长,像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而不像有蹄类动物。上颌则没有门齿。其余的牙齿是适合于碾碎的臼齿和前臼齿。
它们的鼻子和头骨相比较为短小,类似兔子和野猫。
无论雌雄都长着短小的角,当然,发现的化石只是骨质的部分,外面可能套着较大的角质的套,不过迄今为止没有完整的角被发现。
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体型相当小,肩高仅50厘米,体重50-70千克。腿相对于身体来说较短且缺乏灵活性,这使得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并不是特别敏捷。不过这不是严重问题,因为这些岛屿上能构成威胁的只有一些福特猛禽,而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可以躲藏在植物丛中。
它们的肩上有一个明显的类似驼峰的肩峰,后腿弯曲。和其他偶蹄目动物一样,它们足上有四趾,二趾着地。尾巴相比较来说较长。
生活习性
化石显示,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食性可能和现生山羊一样,吃地中海气候的低矮灌木及树木的低枝条。根据马略卡及梅诺卡岛的化石缺乏食草动物的情况看,在殖民者到来以前巴利阿里群岛被森林覆盖,而不是草原,所以洞山羊可能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没有人确切的知道这些动物的繁殖习性。1999年在马略卡岛东北部的马纳科尔发现了新生幼仔的化石,化石显示就和母亲的比例而言小羊的身材相当大,可能出生后不久就能行走。成熟也不需要很长时间,只要一到两年。
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保留了角,说明雄性可能会相互争斗。但化石显示角并不发达且两性差异较小,说明它们不是一夫多妻制,至少雄性不会建立自己的群体。由于角较短小,雄性搏斗时可能像现今的小羚羊一样互相攻击侧面,而不是像大型有角动物那样面对面顶撞。
地中海气候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降水。这意味着洞山羊们可能有固定的繁殖期,但具体的时间就无从知晓了。
起源进化
岛屿上,有蹄类动物往往会侏儒化(典型的如欧洲矮象),而老鼠和兔子则会巨型化。由于缺乏食肉动物,它们的运动能力下降。为了获得立体视觉更好地测算距离而不是向四周观察食肉动物,它们的眼睛转向前方。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所占比例也减小,就像印度尼西亚弗洛雷斯岛的霍比人。发现与马卡略岛的最早的洞山羊(Myotragus pepgonellae)生活于五百七十万年前的上新世,其祖先可能是绵羊类的盘羊,或者中亚山羊。600万年前,海平面下降,直布罗陀海峡关闭,地中海逐渐缩减成一个个咸水湖。后来海水从新淹没这些地区,动物们被困在岛屿上,同时气候从亚热带类型向地中海类型转变,动物们为了适应变化的气候也发生急剧的变化。
洞山羊最初之生活在马略卡。在加泰罗尼亚则缺乏高级动物,主要脊椎动物只有鸟类和蝙蝠。而在梅诺卡岛则是由巨兔(Minorcan Giant Lagomorph)统治。在冰河时期,海平面下降,马略卡和梅诺卡岛连接,洞山羊取代了巨兔。
灭绝原因
关于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的灭绝原因,主要有气候变化说和人类灭绝说两种。目前来看前者可能性较大,因为近期研究表明人类在3000年前才到达巴利阿里群岛。
第一批到达巴利阿里群岛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过着农耕生活,但仍然住在山洞里,在洞里发现了许多动物的骨骼,尤其是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的,他们被雕刻成工具或工艺品。更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洞山羊都是死后被带进洞穴的,有的可能还活了一段时间。它们的角断裂后又痊愈,说明人类曾尝试驯养它们。但没有成功,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没有繁殖,因为所有的化石都是成年洞山羊的。
如果真的是人类灭绝了巴利阿里群岛洞山羊,那么可能是狩猎,放牧家畜对森林的破坏以及狗的捕食把洞山羊推向了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