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遗址
该窑创烧于唐朝晚期,兴于五代十国、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停烧,前后达一千二百年之久,是中国陶瓷史上规模较大的瓷窑之一。窑炉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吉州窑的生产流程、窑炉砌造技术提供了新资料。
2001年6月25日,吉州窑遗址被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吉州窑遗址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早在1937年英国人仆蓝柯司东,通过对在遗址上发现的一件细碎纹青瓷片的装饰技法和纹样研究,推定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釉凤首壶是吉州窑的产品。
在1924到1937年的这段时间,吉州窑遗址遭到最严重、最疯狂的盗掘破坏,中国陶瓷文化遗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1950年调查发掘。共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东沟、陈家沟等处窑址。产品以耀州窑系青釉瓷器和钧窑瓷器两大类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何国维先生于1953年首启新时代的吉州窑研究,对吉州窑的分布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并画有第一张吉州窑窑址分布图。解放初期,故宫博物院、江西省的段从光、饶惠元先生又先后进行过多次调查。
197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吉州窑遗址进行过小型试掘,发现吉州窑的宋代文化层直接叠压在五代十国文化层上。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于1980-1981年对吉州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重点揭露了窑床和作坊各1处.
1998年进行发掘。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清理龙窑窑炉遗迹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
2006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州窑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试掘,采用航空遥感考古技术,对吉州窑遗址进行探查。
2008 年,为支持吉安县永和堤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安县博物馆的配合下于当年 2 至 6月对永和改线段工程所涉及的吉州窑遗址外围边缘进行了考古发掘。
2012 年,考古发掘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其中之一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安县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会同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分别对吉州窑遗址中的老陶瓷厂遗址、尹家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窑炉遗迹共分成三大类:龙窑、马蹄窑、小型烘烤炉。
窑炉遗迹有三类。
第一类,龙窑。以2006F30龙窑为代表。龙窑位于茅庵岭T3221与 T3321 探方内,方向为南偏西 32°。开口在第④层下,最高处距地表 0.5 米。窑床平面呈长条形,北高南低,坡度约 20°。目前揭露的窑床长 17 米,内宽 3.8- 4.6 米,残存的窑墙高达 1.5 米,前窄后宽。揭露的西壁长 13.5、宽 0.2- 0.4、高 0.35-1 米;东壁长 11、宽 0.2、高 0.2-1 米。窑壁用红砖垒砌,砖长 0.2、宽 0.15、厚 0.06 米。窑壁有一定的弯曲,窑内堆积分 3 层。第①层,红烧土层,质地较紧,夹有少量的匣钵和碎红砖,出土包含物多为黑釉瓷,器形以盏、碗为主。第②层,瓦片层,小青布瓦,破碎严重。第③层,红烧土层,质地较松,夹有匣钵和碎红砖,包含物主要是黑釉瓷,器形有碗、盏、碟、盘等。第③层下为成摞的漏斗状或圆筒状匣钵,多为仰放,少量覆置;匣钵为原始状态,里面没有放置任何坯件。
第二类,马蹄窑。2006F9 马蹄窑位于本觉寺塔南Ⅱ T1736 探方内,窑门方向南偏东 37°。由窑前工作室、窑门、火膛、挡墙、窑床、烟道、窑壁组成。窑前工作面呈八字形,宽 0.6 米,进窑门处起二层台阶。窑门:位于窑头,保存完好,成倒立的“U”形,高 1.86、最宽 0.58、厚 0.18 米。火膛:平面呈椭圆形,位于窑门与窑床之间,长径 1.28、短径 0.8、深 0.6 米。底部平铺一层青砖,砖长 0.27、宽 0.1、厚 0.06 米。挡墙:位于火膛与窑床之间,在窑床前砌一排青砖,残留六层,砖长 0.27、宽 0.1、厚 0.06 米。窑床:位于火膛与烟道之间,平面呈马蹄形,长 3.4、内宽 3.6、残高 1.5 米。窑床底部起三层台阶,前部较低,后部比中部高 0.06 米。前部长 1.9、宽 2.7- 3.6,后部长 0.4、宽 3.6 米。烟道:有三个烟道,位于窑后壁,均匀排列。烟道横截面呈倒梯形,口径长 0.14- 0.3、宽 0.2、残高 1.2 米,烟道口用青砖封闭。窑壁:厚度达 0.2 米,内侧呈青灰色,厚约 0.06 米,外部呈砖红色,厚约 0.14 米。窑内灰褐粘土,质地较紧,为二次搬运堆积,含大量的匣钵碎块,出土有黑釉、白釉、绿釉、彩绘瓷等,器形有碗、盏、杯、盘、枕、罐等。
第三类,小型烘烤炉。1 座,由窑室和火膛两部分组成,遗迹出土素烧枕片较多。
文物遗存
通过勘探调查和发掘,出土了大批不同种类不同时代的标本,从用途上分,有瓷窑产品、窑具、工具和生活用品;从质地分,有瓷器、陶器、铁器、铜器等,瓷器标本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其中不少标本是吉州窑新发现或者传世未见的。
1.青釉瓷
2.青白釉瓷
3.白釉瓷
4.绿釉瓷
5.黑釉瓷
6.彩绘瓷
7.雕塑瓷
以及在大量瓷器标本中有少量酱釉乳钉罐残片,其胎色呈灰色,口沿或外腹施酱釉,颈部装饰一周白釉乳钉纹,与江西省南部赣州七里镇窑出土的酱釉乳钉罐类同。
吉州窑规模宏大,窑包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堆积87万立方米,一条条用古瓷片、厘钵片和废窑砖砌成的街巷纵横交错于永和古镇与古窑场之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研究价值
通过发掘和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吉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大量的出土标本丰富了吉州窑的内涵,使人们对吉州窑瓷业烧造发展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吉州窑瓷器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基础,为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尤其是吉州窑早期青釉、青白釉瓷器标本的出土,有助于对吉州窑早期历史的研究,拓展了其文化内涵。
明代中晚期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明清时期吉安地区的人居环境、村落布局、建筑形式以及生存状况,对了解和复原古代吉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风俗习惯乃至思想意识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丰富了庐陵文化。
窑炉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吉州窑的生产流程、窑炉砌造技术提供了新资料。
对其余23处废窑堆积逐个进行调查和小型探沟试掘,共开探方、探沟24个,揭露面积2191平方米。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达4503件。为研究吉州窑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基本廓清笼罩在吉州窑上的迷雾,初步解决了有关吉州窑的一些学术问题。研究证明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色彩。所烧瓷器种类多、釉色全,纹饰精美生动、丰富多彩,在中国陶瓷史上诚可谓独树一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吉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东南8公里,在吉安县永和公社永和镇西侧,镇东频临赣江,窑址沿江长达二公里。
驾游线路:从赣粤高速公路吉水互通口下10千米可到。距吉安市20千米,朱北公路可直达吉州窑遗址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信息
在吉安市到达吉州窑遗址,需要做公交,线路:102路内环 → 83路,全程约29.3公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