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营村是一个村落的名称,在我国,不同的省市地区有同名分布,他们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经济、资源分布也不同。

村情概况

陈营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年间,始名小吴庄。朱棣扫北时在此扎营,有一陈姓军官,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从不骚扰百姓,百姓都很感激,故从此更名为陈营。

该村位于平原县恩城镇政府驻地正南方5公里,105国道与马减竖河西侧,东与十里铺村隔河相望,南与吕井村、小董村相连,西与东屯村、展庄村接壤,北与孙石匠村为邻。

陈营村地处鲁西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东西最大距离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8公里。全村占地面积420公顷,其中耕地154公顷,企业占地100公顷。紧靠马减竖河,水利条件优越。境内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蔬菜等。

105国道在该村东侧穿境而过。近年来,投资修建了由村通往105国道的公路1条,长2公里,与原十里铺镇驻地相连。该村距德州35公里,距高唐县37公里,交通区位优越明显,是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370户,总人口14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6‰。有李、于、张、侯、王、陈、邢、刘、严等9个姓氏,李、张姓较多,均为汉族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00万元,人均纯收入4100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5∶32∶43。2000年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20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1550万元,全村纯收入610万元。

该村是德州市十强村之一。集体企业纳税连续5年位居平原县第一名。1996年被评为市县“奔小康先进单位”;1997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示范点”;1998年11月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人事厅授予“山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 12月被评为“市模范纳税户”;1999年5月被德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市精神文明单位” ;9月被德州市老年协会授予“市模范老年协会”;10月被德州市计生委授予“市模范计生协会” ;1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十强村”。2000年被市委评为“四有”“四先”“四化”先进村。

大事记

1938年5月,村民李金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冬,成立中共陈营村第一个党小组,组长于建水。

1946年春,成立村农会,第一任会长为于北。

1948年,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农会撤销。

1953年4月,建立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于建水。

是年6月,成立中共陈营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于建水任书记。

1954年,成立第一个初级社,采取土地入股按劳取酬。

1956年3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于建水任社长。

1958年6月,于建水调至恩城人民公社工业办公室工作,张子利接任村党支部书记。

1968年7月,建立村卫生室

1970年10月,张子利调徐庄公社工交办工作,王洪升接任村党支部书记。

1973年6~7月,组织开挖村南支渠,将马减竖河水引入农田。

1976年9月,买50马力和24马力拖拉机2台,建起农机大院。

1976~1979年,村民参加“马西会战”。

1980年12月,建变压室1处,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使全村100%的农户通电。

1981年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建18窑室砖窑1处,年产1000万块。

1983年,在马减竖河建100千瓦扬水站1座。

1984年,建起标准完全小学。

1989年,组建机械工程公司。

是年,德州地委行署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1993年,在105国道两侧建立个体私营经济小区。

1994年,建起高标准卫生室。

1995年,修筑村通往105国道的柏油路。

1996年,拆迁房屋,调直拓宽大街。

1997年,扩建村小学。

1998年7月,建成面粉厂1座。

是年11月,山东省民政厅、人事厅授予“山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

是年为193名老年人投入社会养老保险。

1999年,对面粉厂技术改造,建成大型面粉厂。

2000年,组建陈营企业集团。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陈营村土地平坦,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适宜农耕。建国前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极其贫困。1953年村里成立了10多个农民互助组,每个互助组几户、十几户到几十户不等,互通有无,互相帮助。1954年,全村办起初级社,农民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收入分配按“地三劳七”或“地四劳六”。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群众打敞口砖井和深水机井共计10眼,安装10余台水车,购进3架双犁,当年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1973年该村组织开挖村南支渠,将马减竖河水引入农田,从此用上了黄河。1975年,开展了以平整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将历史遗留的沟岗整平还耕。1976年到1979年陈营村民工参加了德州地区行署组织的“马西会战”。全村开挖排灌沟8条,计长1.2万米;修生产道8条,计长1.5万米;修生产桥30余座,完成排灌水系建设。1976年村里购置了50马力和24马力拖拉机两台,实现机耕机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村集体投资15万元在马减竖河西岸修建100千瓦扬水站一座,修筑地上灌溉渠2500米,耕地实现统一灌溉,从此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1996年村里购置悬耕犁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1台,无偿为村民服务。近几年,该村又先后投资40万元,打深水井80眼,实现2公顷地一眼井,走“以河补源,以井保丰”的路子。该村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引进推广了鲁麦21、23、济南17等小麦新品种和挟单系列玉米良种,并推广配方施肥、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新技术,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11万公斤。 2000年粮食亩产达1050公斤,总产达到1 600吨。

1990年以来,陈营村发挥靠近禽蛋大市场的优势,发展蛋鸡饲养业,\u003c划出养殖区,无偿提供建房用地,在用电、资金等方面提供方便,成立养鸡协会,实现了规模经营。该村先后向养鸡户提供资金60多万元,使养鸡业迅速发展。2000年全村有养鸡户180户,总存栏近15万只,日供应鲜蛋5000公斤。2000年,实现总产值1100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建国后至70年代末,陈营村集体和农户个体工副业几乎为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大上工业。1982年,全村党员干部集资21万元,仅用3个月时间,在村东南建起一座18门窑室及占地20公顷的砖瓦厂,引进一套年产优质砖200万块的制砖机,当年盈利5万元。1989年扩建厂房200间。 1992年,扩修18门窑室一座,1998年初投资20万元更新设备,扩大生产。2000年产砖瓦1000万块(叶) ,产值450万元,利税180万元。1998年7月,投资250万元,在105国道两侧建起占地14000平方米的大型面粉厂。1999年投资550万元,用以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日处理小麦达120吨。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950万元,利税100万元。 1989年,投资100万元,建立水利工程公司,拥有泥浆泵6台,挖掘机4台,推土机3台,先后承揽大型水利工程12个,动土200多万立方。1999年3月,村民李春朋与他人合资创建中普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过500万元。 2000年末,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2500多万元,创利税800万元。

建筑业:1993年投资200万元,成立建筑工程公司,承揽民房、居民楼建筑工程及水电暖安装、室内外装饰。1996年修建的十里铺中学教学楼被评为县国家优质工程奖。全村建筑从业人员110人,年实现产值500万元

近几年,该村利用优惠的政策,完善的服务,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便利的交通等优势招商引资。目前投资500万元的现代化加油站正在建设之中。

第三产业

建国初期,陈营村内仅有几家手工作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积极鼓励农户发展多种经营,第三产业开始起步。1993年,该村学习借鉴浙江温州、河北清河等地先进经验,发挥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在105国道两侧建立占地百亩的个体私营经济小区。对入区经商办厂的农户实行免费提供场地,免费帮助平整土地,免费架设电力线路,免费帮助设计厂房的“四免”政策,并帮助办理各类证件,代交二年税费。从此第三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当年就有5家商户入住。到目前,该区内除建有面粉厂、饮料厂、预制厂等企业外,还有中西医门诊、宾馆、饭店、粮油、汽拖维修、副食批发、五金交电、农药、化肥等50余家店铺在此安家,年经营额2 00万元。该村依托砖瓦厂、面粉厂和养鸡业,发展运输业,有载重汽车10部,拖拉机100多辆,三轮车30辆,常年从事砖瓦、面粉外运、禽蛋购销等,年创效益100多万元。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00余人,实现产值30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

文教科技

建国初,陈营村只有租借三间民房的小学,教师1人,全村700余人,仅有几个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0%。60年代筹资修建16间土坯房作校舍,设5个年级,160名学生。1984年在村东划出0.7公顷土地,修建砖石结构房屋24间,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完全小学,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配齐了桌凳、实验教具、体育器材、图书等。 1997年,又投资40万元,对学校进行扩建,新建校舍45间。1998年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小学”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村有5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本12名,大专20名。村内建有6间教室的幼儿园,聘请2名专职教师任教,3-6岁幼儿入园率达96%。1995年建起文化大院,1999年投资扩建,配备了乒乓球、羽毛球、棋类、图书、锣鼓、电视、家庭影院等文体娱乐设施。每逢节假日在院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该村1997年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示范点”。

1968年该村建起村卫生室,有“赤脚医生”2人,仅有一间房。1994年投资5万元建起有9间房的村卫生室,实现诊断室、治疗室、医房三室分离,配置消毒锅、诊疗床等医疗设备。业务发展到内科、外科、小儿科妇科学,不但满足了本村群众需要,还吸引周围村庄群众来诊病。每年该村还请县人民医院专家、教授来为村民义诊。

该村自1964年起倡导计划生育,干部、党团员带头实施节育措施。1998年投资10万余元建起计划生育服务室、人口学校,选配计生主任、信息员、宣传员、随访员。为育龄妇女定期免费查体,提供“三期”服务,并为独生子女每年发放120元的独生子女费。该村连续10年计划生育率、晚婚晚育率及统计合格率均达100%,受到市县表彰。该村计生协会1999年被评为市先进协会。

人民生活建国前,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不足7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建国后,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3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特别随农业机械化等生产条件的变化,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000年人均纯收入4100元,是1978年20倍,人均年末存款余额3500元。住房在建国初期为平顶草房,大多3间一院,室内摆设仅为八仙桌、小板凳,做饭烧柴草。而今家家按村规划建起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室内组合家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全村有电视机370余台,电冰箱80余台,各类摩托车120余辆,程控电话350余部,VCD影碟机及家庭影院90余台套,燃气灶具300余台套。 1990年建起了敬老院,备齐了图书、杂志、电视机、象棋等,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为老人们检查身体,被县民政局评为“模范敬老院”。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有两条街为道沟,平时行人,雨季排水。村民住房为平顶草房,土木结构住房仅10几座,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先后填平了道沟,平整了街道。60年代中期以后,“硬包皮”(红砖瓦坯墙)房逐渐多起来,白灰代替了黄土抹墙,玻璃窗取代了木小窗。80年代后,石基砖木结构大量增加,砖混、预制件房逐年增多,布局为统一设计的偏房带角门,每户村民独门大院、占地267平方米。 1994年,《《该村对村庄布局重新设计,投入资金12万元,调整扩建大街6条,总长3000多米,拆迁农户15户。将大街全部硬化改造,安装了路灯,完善了排水系统。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到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

社会福利

该村集体公共积累不断增加,除用于公共事业外,拨出专款用于各类福利事业。自1990年起,村民免交“三提”(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资金,每年只向国家交纳商品粮,费用由村企业经营收入中支出。1992年在本村小学实行奖学金制,凡年终考试得全班第一名成绩的学生,免一年学杂费。1~6年级的独生子女免除学费,对考入中专、大专和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500元、1000元和2000元的升学奖励。19 98年一次性投资19.3万元,为全村193名60岁以上老人投了社会养老保险,解除了老年人后顾之忧。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5月,李金柱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村里第一名中共党员。日军入侵恩城后,全村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党组织活动只能秘密进行。1945年,冬成立了陈营村第一个党小组,于建水任党小组长,有党员5名。恩城解放后,中共地方组织活动公开,党组织发动群众,广泛教育,号召青壮年参军入伍,当年有17名青年参军作战。 1946年,建立全县第一个村农会。1953年4月成立第一届村党支部,于建水任书记,有党员9名。

多年来,党支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新党员的培养和对群众的教育,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连续5年被德州市委、平原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0年被授予平原县“文明村庄” ,并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示范点”。1995年12月党员活动室被省委评为“先进党员活动室”。2000年,全村共有8个党小组,党员47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3年9月,一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建立陈营村村公所,陈希华任村长。之后,青年救国联合会、青年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妇救会)等组织相继建立。解放后(1945年10月解放)村政权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加入到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活动中。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文革”期间,建立陈营村大队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建立陈营村村民委员会,设委员5人,张子亮任主任,下设7个村民小组。2000年村民委员会由7人组成,主任于文河、副主任李正茂、张玉华、于文成,委员有于金学、刘忠岭、刘明清。村委会下属机构及人员:调委主任于文成,治保主任刘忠岭,妇女主任王艳仙。该村委会连续10年被评为德州市平原县“模范村民委员会”。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

人物简介

于建水(1910~1991)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建立村党小组任组长。1947年任村农会会长。1953年4月,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组织8户村民成立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任组长,带领群众走互助合作之路。是年6月,成立村第一届党支部,任书记。1956年3月,村里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被选为社长。1958年6月被调至恩城人民公社工业办公室。1991年病故。

李春明 1946年生, 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82年他带领干部党员集资21万元建成占地20公顷的砖瓦厂,当年盈利5万元,2000年达到年产1000万块(瓦) 的规模。1998年创建“钟泽利”面粉厂,又投资550万元,日加工处理小麦120余吨,年创利税100余万元。建成有110辆汽车、拖拉机的专业运输队。带领群众铺设了环村公路,建起高标准幼儿国和村小学、党员活动室、敬老院和文化大院等阵地。到2000年,全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1550万元,人均纯收入4100元。1997年被聘为恩城镇科技副镇长, 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中共平原县委委员,并被推选为德州市党代表和市人大代表,被评为德州市优秀乡镇企业家等称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