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斑石鲈(学名:Pomadasys maculatus),又称斑鸡鱼。其种加词“maculatus”意为“有斑块的”,形容其体表有斑点。
外形特征
体为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250~400克。吻钝,眼间隔宽而平坦,下颌腹面有两小颏孔,缝合处有一中央沟、前鳃盖骨边缘有发达锯齿。两颌牙细小、圆锥形。体被弱栉鳞,体侧上方有数个大褐色斑,侧线完全。背鳍连续、中间缺刻甚浅,鳍棘特别强大,背鳍第4至第8鳍棘间有一块大黑斑。头及体背两侧为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胸鳍镰刀状,呈豆青色;尾鳍浅凹形,基部豆青色、下叶尖端有一份黄色块。
分布
大斑石鲈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包括我国南海和东海。主要渔场有北部湾海区及涠洲岛附近。此外,还分布于红海、东非、南非、马达加斯加、阿曼湾、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日本、中国沿海、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洲、新几内亚岛、帕劳等海域。
生态
大斑石鲈属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水深40-70米的泥或泥沙底海区,于春季生殖时期游向近岸。肉食性,以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鱼类为食。
经济利用
大斑石鲈是大众化的食用鱼,适合红烧或煮汤。同时,也是钓鱼爱好者的常见钓鱼对象,常见的钓场有泥沙底质海域、泥质内湾、码头附近,常用的钓饵包括虾肉,小鱿鱼片,沙蚕,贝类肉,鱼肉丁等,常用的钓法有船钓底钓法、远投竿远抛底钓法、延绳底钓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