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炎贤

李炎贤

李炎贤,男,1936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8年毕业后加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注于史前考古学研究。他曾担任多个学术职务,包括国际古人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国国立自然博物馆客座教授、山西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等。李炎贤在其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参与了国内外多个重要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在旧石器技术、类型、石片台面分类等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李炎贤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和科普文章,其中《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一书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在退休后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直至去世前一天仍在讨论学术问题。2002年,因其对旧石器考古学的贡献,获颁裴文中科学奖(贡献奖)。李炎贤因心脏病于2006年3月1日逝世,享年70岁。

人物简介

李炎贤自195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开展史前考古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重要的考古项目,包括贵州黔西观音洞、贵州普定白岩脚洞、贵州安龙观音洞、宁夏灵武水洞沟、四川汉源、湖北大冶石龙头、湖北郧县人遗址以及法国的Tautavel和Lazaret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李炎贤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旧石器技术、类型、石片台面分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研究成果,并为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建立了参照标准。他还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关系、技术类型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李炎贤在学术上有着丰富的产出,共发表了60余篇(部)科研论文和大量的科普文章。他主笔的《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一书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外,他还曾获得裴文中科学奖(贡献奖),以表彰他对旧石器考古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李炎贤先生于2006年3月1日晚因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70岁。尽管已经退休,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与同事们交流学术观点,探讨科学问题。

参考资料

文博考研干货整理 | 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文物学家相关名词解释汇总(二).哔哩哔哩.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