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社会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又称类社会交往或拟社会交往,是一种受众对大众传媒中虚拟人物产生的类似现实人际关系的互动体验。
历史与发展
准社会交往的概念由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于1956年首次提出。他们在研究电视观众的行为时注意到,一些观众会对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并在心理层面上建立起一种类似于实际人际交往的关系。这种现象最初是在电视节目的特定情境下被观察到的,例如当地方新闻播音员在节目结尾向观众道晚安时,许多观众也会自发地回应“晚安”。
表现形式
准社会交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对媒体人物的情感投入、模仿他们的行为举止、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与其互动交流。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电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也为准社会交往提供了新的舞台。
参考资料
微博的准社会交往探析.人民网.2024-11-07
媒介依赖的遮掩效应: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感到孤独吗?.网易.2024-11-07
准社会交往对微博用户行为的影响.搜狐网.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