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贺振华

贺振华

贺振华,男,1938年11月生,湖北省大悟县人。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曾担任成都理工大学院长,成都理工大学校长,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为成都理工大学返聘教授。

人物生平

贺振华 男,1938年11月生,湖北省大悟县人。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196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协会会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成都地质学院院长,成都理工大学校长,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

贺振华教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与信息、信号处理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1983至1985年留学美国,在休斯顿大学从事岩石物理、波动方程偏移和地球物理正、反演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983年,为了学习掌握国际油气开发先进技术,40岁的贺振华,前往美国休斯顿大学进行两年多的学术访问。半年多下来,博得“地球物理学”和“计算机专家”的美名。访问期间,贺振华师从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Gandner)教授合作,选择了极有发展前景,难度却很大的频率(F)波数(K)F域波场成像进行重点研究,贺振华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关,终于彻底解决了被权威学者称为“危险的频率域的插值映射”问题,大大提高了偏移成像计算效率和成像的稳定性、精确性。

1985年回国后,贺振华运用攻克的国际难题,对国内有关油田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偏移成像的处理,实现了地层倾角高达72度的陡断界面正确成像,而工业部门当时运用进口软件成像的倾角都仅有45度。后经地质分析与钻探证实,依靠贺振华的理论与方法,仅一个地区,就新发现储油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油气地质储量增加亿吨。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联合国UNDP项目近20项,主要项目均取得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对促进地球探测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回国后,贺振华教授积极倡导改革,先后担任成都理工大学院长、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在学校的转型及成都理工大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在作用。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联合国UNDP项目等20余项研究工作,均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奖,部、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

主要成就

贺振华教授对工作认真努力、孜孜不倦,有创新精神,获得较多科研和教学成果。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重大和重点)、863项目、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部省级项目等数十余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十余项,其中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均为项目负责人,第一获奖者。已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有数十篇论文被EI、SCI等检索系统收录。贺振华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9至2000年获得四川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2005两次获得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06-2011年还多次获得四川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出版著作

主要著作有《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与反演方法》、《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勘查工程与技术》、《复杂油气藏地震波场特征方法理论及应用》、《裂缝油气藏地球物理预测》、《中国典型海相礁滩储层》,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多次成功组织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编英文学术论文集多部,其中的数十篇论文被ISTP、SCI检索。贺振华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除学校的专业、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上了新台阶外,他直接指导的研究生已有几十名博士生,近百名硕士生获得学位,他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已在石油院校和生产单位担任要职。

人物评价

主要社会兼职:曾多次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地、矿、油)成员。现为四川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担任《Applied Geophysisc》 编委、《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杂志编辑部主任以及《天然气工业》、《石油物探》等学术杂志顾问、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贺振华教授从事地球物理学工作50多年,虽然年岁已近80,但仍然活跃在地球物理学术前沿,现为成都理工大学返聘教授,他仍然带领着他的团队“复杂油气藏地球物理研究所”继续奋斗在地球物理界的前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