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法源寺塔

法源寺塔

法源寺塔,位于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公里处的美原镇西寺小学内(法源寺旧址),塔的东、西、北为居民。据《富平县志》樊志卷二载:“法源寺在美原镇,创建未祥,内有塔数级”。寺貌既不复见,当年规模无从考证,据传塔为李治咸亨二年(671)建美原县后所建,高近20米,外周周长29米,壁厚1.75米。楼阁式七级八角中空花塔,青砖仿木结构,塔顶造形别致,有如小1钟一口,端放塔巅,插莲瓣于1钟上,小巧玲珑,风格独秀,塔之四面镶有浮雕石刻佛像,别具特色。整个塔身,工艺精湛,雄伟大方,塔身三层向上,留有修补痕迹,何年何代,无从查考,一二层表层砖块已有剥蚀锐落现象。

历史沿革

据《富平县志·樊志卷》记载,法源寺美原镇,创建未详,内有塔数级。

咸亨二年(671年),建法源寺塔,后屡次修葺 。

宋代,对法源寺塔进行过大规模维修 。

清同治元年(1862年),法源寺及塔遭劫,塔内木梯被焚毁。

建筑特色

法源寺塔为楼阁式七级八角中空六榕寺花塔,仿木结构,青砖砌筑,砖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 。塔高27.3米,底边长2.6米,外周围长29米。塔身底层较高,南、北两面辟券门(已封堵),南券门高2.76米,宽0.85米,壁厚1.75米。第二、四、六层东、西和三、五、七层南、北为上下交错辟门或券窗,其余各面镶有砖、石雕刻的佛龛,高约1米。层间叠涩檐下施菱角米牙子、阑额和斗拱,出双排椽头。其中底层檐角出挑,下有砖砌矮柱。第一、二层斗拱,一个平面上作两个一斗三升斗拱叠摞,近似双抄五铺作式样。三、四层置一斗三升斗拱。第八、九层收分骤急。塔顶平砖攒尖,分为小三层,上部置铁质宝瓶式塔刹。塔身三层以上,留有修补痕迹,一二层表层砖块已有剥蚀脱落现象;整体塔身微向东南倾斜,塔体有裂缝。

文物遗存

法源寺塔底层南券门西侧,嵌有一方清康熙(1662—1722年)题记。

历史文化

佛塔文化

古印度将塔称作“悉堵波”,原义为“坟”,是天竺有地位的人死后的一种礼遇。塔初为圆丘,佛灭后,舍利入塔,塔遂被赋予佛教意义。佛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在中国古代称为“浮屠”“浮图”,是梵语的译音。中国的佛塔平面形状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刹组成。经过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结合,中国化的佛塔建筑,造型多样,主要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等。从建筑材料上看,有木塔,砖塔、砖石塔、金银铜铁塔等。隋以前多为木塔,后来木造塔多因火灾被焚,到唐代多以砖结构的塔代替了木结构的塔 。法源寺塔是八角中空砖塔 。

百燕朝塔

春夏之交,群燕聚栖塔内,孵雏繁殖,绕塔飞舞,被称为“百燕朝塔”,是美原八景之一。

文物价值

法源寺塔叠涩檐下出双排椽头系宋塔建筑特征,底层檐角上翘和斗拱叠摞为典型的明代砖塔装饰风格,具有较高的研究、借鉴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92年4月20日,法源寺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

参考资料

法源寺塔.马蜂窝.2023-12-01

富平的三座古塔.富平县人民政府.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