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石书是指刻在石头或碑石上的书法作品,通常采用正式的书写风格以示庄重。这种书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则天时期之前,当时的铭石书主要使用正体字。

历史沿革

对于铭石书的理解,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一书中,其中提到钟繇的三种字体之一就是铭石书。元代郑杓的《古学篇》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指出在魏晋,行草书主要用于信札,而在铭刻时则必须使用正书。清代学者顾蔼吉在《隶辨》中提出,钟繇的作品如《泰山铭》和《受禅表》都是铭石书,他认为这些作品属于八分书。此外,还有一些人认为铭石书应该是隶书,因为钟繇生活的时代,凡是需要庄严对待的事情都使用了整齐的汉隶字体。

争议

关于铭石书的具体书体,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有人主张铭石书是楷书的一种形式,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它是隶书或者八分书。这些讨论反映了人们对书法艺术多样性和历史演变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汉隶十二品新探(四).中国国家画院.2024-11-02

锺书三体之"铭石书"的书法史考察.个人图书馆.2024-11-02

何谓铭石书?.爱问.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