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回回国子监

回回国子监

回回国子监是中国元代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其主要职能是培养翻译人才,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中外交流需求。

历史背景

回回国子监的建立是为了适应元朝与西域各国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逐渐发达的海上和陆上交通。最初,蒙古时期的官方文书仅使用察合台汗国文字和汉文字。随着蒙古新字的颁布和元朝国号的更改,至元二十六年(1289),回回国子学在北京成立,后来更名为回回国子监。该校设有监官,并授予学生学士称号,重点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尽管蒙古新字已经颁行,但在中国的朝廷公文中仍然使用汉字,而对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国家使用察合台文字,对于葱岭以西的所有伊斯兰国家,则采用亦思替非文字。亦思替非文字的具体语种尚有争议,可能是波斯文、粟特文或阿拉伯语与波斯文重武器。回回国子监的学生多来自贵族家庭,由政府提供生活费用,毕业后常被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机构担任翻译工作。其中一位著名的学者益福的哈鲁丁,因精通亦思替非文字而在校任教。

教育教学

回回国子监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公卿大夫及豪富之家的子弟,这些学生的教育经费由朝廷负责。完成学业后,他们通常会被派遣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担任翻译职务。

参考资料

回回国子监.国学迷.2024-10-30

元代回回国子监研究.钛学术文献服务平台.2024-10-30

回回国子监.中国知网.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