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战役
羊山战役是1947年6月至7月,由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下,于鲁西南平原地区的羊山发起的一场战役,也是鲁西南战役中重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役的主要目的是突破黄河天险,为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开辟道路。
1947年6月,经一年内线作战,解放区军民粉碎中国国民党全面进攻,双方力量对比改变。蒋介石借黄河水阻挡解放军南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大举出击,经略中原”,选定大别山地区。6月30日晚,刘邓大军4个纵队在山东省150公里地段强渡黄河,突破蒋介石“黄河防线”,打乱敌军部署。蒋介石妄图逼野战军井陉之战。刘邓采用“各个击破”战术,以第一纵队围郓城县,二、六纵队直取定陶区、曹县,第三纵队设伏。7月3日至10日,各纵队攻克郓城、定陶,进占曹县,开辟有利战场。羊山地势险要,驻守的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为精锐之师,师长宋瑞珂依托地形待援。13日起,刘邓大军以第2、3纵队为主力攻打羊山,因地形、敌军火力等因素,初战及17日、19日三次进攻均失利。蒋介石亲赴开封市督战,毛泽东部署支援刘邓大军。刘、邓及时调整,加强兵力火力,统一指挥第2、3纵队。27日18时30分,解放军总攻,改变策略先攻“羊身”,经激战占领主峰,分割包围敌军。28日中午,解放军全歼该师,占领羊山。
羊山战役中,解放军全歼整编第66师2.3万人,击落飞机两架,摧毁坦克两辆,缴获野炮、迫击炮28门,其他火炮102门,轻重机关枪367挺,长短枪2516支,汽车35辆。羊山战役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扫清障碍。其打破国民党军战略部署,使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役胜利鼓舞解放区军民信心,形成军民团结一心局面。它配合其他解放区战场作战,为全国战局创造有利条件。羊山战役后,羊班长史玉伦被授予“特等杀敌英雄”称号,其所在班被命名为“史玉伦班”。1952年,党和政府在羊山战役战场遗址建成羊山革命烈士陵园。
战争背景
1947年4月27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就指示刘邓大军预备船只,准备渡黄河转入战略进攻。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粉碎了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蒋介石为了弥补由于重点进攻陕北地区、山东省所造成的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态势,下令在花园口堵口放水,使黄河水全部流入老废黄河,企图利用黄河水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甚至扬言黄河可抵40万大军。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实施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毛泽东选定在大别山地区。大别山,雄峙于南京和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敏感而又薄弱的地区。解放军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据长江、俯视中原,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陕北地区、山东省的部队回援。1947年6月3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指示刘邓大军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邓小平后来回忆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首先过黄河,一下消灭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那气势是很了不起的。过黄河实际上就是开始反攻。”
战役经过
前期准备
为了保障大军渡河,解放区掀起了支前运动,大批农民参军入伍。渡河需要大量船只,沿黄河各县人民排船只、挖船坞,捐献大树、准备苎麻、采购桐油,有的把家里的门板、老人的寿材板都献出来用于造船。各村庄都为部队派出了船工,为人民子弟兵做鞋、运送物资、抢修道路、组织担架队;各路口都设立了茶水站。
突破防线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第一、二、三、六等4个纵队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强渡黄河。第一纵队分经位山、张堂、林楼(张秋以南10公里)诸渡口实行宽正面渡河;第二纵队分经林楼、孙口渡河;第三纵队为战役总预备队,进至白衣阁地区,尔后视渡河情况,随第二纵队或第六纵队渡河,适时扩大战果;第六纵队分经李桥、于庄、大张村诸渡口渡河。各渡口大小船只在炮火掩护下划向对岸。在强渡中,船工水手们有的一个夜晚就摆渡15趟、18趟,甚至达到20趟;有的船工负了伤,包扎一下伤口,继续摇橹撑船。担任突击队员的战士们有的木排被打坏,就由高个子战士架起重机枪,边打边泅渡前进。战士们冲过泥滩,登上大堤,将中国国民党的地堡一一摧毁,控制了河堤阵地。经过一日两夜的英勇奋战,刘邓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粉碎了蒋介石的“黄河防线”。
初战告捷
刘邓大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把敌中央防御体系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使鲁西南的国民党军队暴露在解放军突击之下,威胁到华东战场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左派及后方安全。蒋介石看到自己的“黄河战略”已被粉碎,“哑铃布势”的重点进攻受到破坏,亲自调兵遣将。他一面命令刘汝明部死守郓城县、菏泽市两城,并从砀山县调来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五三旅扼守定陶区,共四个旅组成西集团,以吸引刘邓野战军屯兵城下;一面从豫皖苏平原、豫北等地抽调整编第三十二、六十六、五十八师,连同原在嘉祥县的整编第七十师,共十个旅组成东集团,两个集团由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指挥。企图以主力齐头并进,沿金乡县至郓城公路北上增援,以整编第七十师向六营集推进,逼刘邓野战军于郓城、菏泽地区背水作战,或逼过黄河。
鲁西南是一个被黄河、运河和陇海铁路铁路线切成的三角形地区。郓城县位于三角形的顶端,是国民党军黄河防线的中心重镇。敌人兵分两路增援鲁西南,西弱东强,旦西路郓城守敌整编第五十五师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较弱,如趁敌东路援军尚未到来之机,集中兵力首先攻歼西路诸点弱敌,尔后再转兵消灭王敬久集团主力,就可以粉碎蒋介石的企图。于是,刘邓决定将计就计,采取“攻敌一点(郓城),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定陶区、曹县),各个击破”的战法,一面以第一纵队围攻郓城,吸引援军北上,一面派第二、六纵队从敌东西两路之间急进百余里,直捣敌纵深的定陶、曹县两城。此外,又派第三纵队猛插冉固集、汶上集,准备在定陶以东伏击敌东路援军侧背。
各纵队接受任务后,杨勇、苏振华率领第一纵队,以每小时十二里以上的速度,直扑郓城县。1947年7月3日至6日,第一纵队肃清了郓城外围之敌,7日晚发起总攻,激战至8日黎明,全歼守敌整编第五十五师师部及两个旋,连同地方部队共一万五千人,俘中将副师长理明来。6日至9日,王近山、杜义德率领第六纵队肃清定陶区外围之敌,10日晚发动总攻,经五个小时巷战,全歼守敌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五三旅三千多人。与此同时,陈再道、王维纲指挥第二纵队进占曹县,陈锡联、彭涛率领第三纵队进至定陶以东和郓城、巨野县之间待命。这样,刘邓大军便开辟了北起黄河边的郓城县、鄄城县,南至陇海路以北的定陶、曹县之间的战场,初步摆脱了可能背水作战的危险,并为下一步歼灭东路援敌主力创造了条件。
羊山遇挫
地形险要,强敌据险待援。从地形上看,鲁西南属平原地区,险要之地并不多,羊山就是其中之一。羊山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西北15公里,海拔400多米,因从远处望去犹如一只绵羊静卧而得名。山脚下是有千余户的大集镇,周围筑有石墙、鹿砦,除北面靠山外,东、南、西三面均有宽约丈余水深2米的壕沟,易守难攻。在敌情方面,中国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是国民党军第2兵团最精锐的部队,配备一流武器装备,师长宋瑞珂在国民党军中属一流军事人才,曾率军重创日寇。1947年7月8日,国民党整编六十六师进到羊山集,立即构筑工事,加紧部署防务。宋瑞珂认为解放军擅长运动战,很有可能已在路上设伏,决定暂不突围,依托羊山险要地形进行防守,等待援军到来。12日夜,我二纵、三纵主力紧紧包围了羊山。
初战失利,及时调整部署。7月13日,刘邓大军扫除羊山外围阵地后,立即组织攻打羊山。此时大雨刚过,羊山集附近形成沼泽地带,给部队机动带来困难,且羊山集内国民党军火力可控制羊山周边,有利于其固守和相互支援。刘伯承和邓小平对敌实力有清晰认识,因此以陈再道的第2纵队和陈锡联的第3纵队这两支精锐部队为主力,第2纵队打“羊尾”,第3纵队打“羊头”,分东西两路同时向羊山发起进攻,其余部队作为预备队和打援力量部署在羊山周围。敌依靠坚固工事和猛烈火力顽强抵抗,至14日拂晓我军仍未能攻下羊山,被迫撤出战斗。我军对兵力火力进行重新部署后,于17日再次发起进攻,第3纵队在炮火掩护下成功攻占“羊头”,但“羊头”上多为石头,无法构筑工事,天亮后无法固守阵地,只能撤出战斗。第2纵队攻占“羊尾”,后由于敌火力太猛,也不得不撤出战斗。19日解放军发起第三次进攻,因连日大雨和敌火力猛烈,最终失利。
分割围歼
此时蒋介石急飞开封市,亲自督战,并催促国民党军陆军司令顾祝同派兵增援羊山。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邓小平,确定确保和扩大战略主动权的军事部署,要求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和陈赓、谢富治兵团配合向中原推进,并要求豫西牵牛在挺进豫西后归刘、邓指挥。这一部署不仅在兵力上对刘邓大军进行了支援和补充,更在思想上给刘邓大军吃了一颗“定心丸”。刘、邓两人及时调整部署,加强火力和兵力,调集所有可调集的火炮,在发起总攻前,敌我力量对比已为3∶10,解放军优势明显。刘、邓两人亲临前线,向前线指挥员传达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并共同研究打法,在总结此前失利教训后,决定对第2纵队、第3纵队实施统一指挥,便于作战协同。
分割围歼,慑退来援之敌。刘邓大军决定利用兵力优势,改变以往首先攻“羊头”“羊尾”的策略,转而将“羊身”作为首要目标,力求通过强攻“羊身”,控制制高点,切断“羊头”和“羊尾”、山上和山下敌人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各个击破。1947年7月27日18时30分,解放军发起总攻,部队首先对羊山主峰实施持续40分钟的火力打击,而后主攻部队19团3营在炮火掩护下向“羊身”机动,此时敌军暗堡火力点“复活”,“羊头”“羊尾”的侧翼火力也疯狂向3营射击,部队前进受阻。解放军发扬战斗精神,突破敌火力封锁,最终于当晚占领主峰“羊身”,敌虽发起多次反扑,试图夺回“羊身”,均被打退。
刘邓大军控制制高点后,居高临下,通过火力网控制羊山和羊山集,将整编第66师分割包围,但敌并未放弃抵抗,双方短兵相接,战斗进入白热化。当时,国民党军援军早已到达羊山附近,但慑于我军“口袋阵”,每天只敢向羊山机动5公里,直到羊山快失守,整编第66师得到的也只是援军的一封封欺骗性电报,战斗意志逐渐耗尽。战至28日中午,解放军占领羊山,全歼整编第66师,生俘中将师长宋瑞珂、少将参谋长郭雨林、一八五旅少将旅长涂焕陶、十三旅参谋长龙淑平、一九九旅少将旅长王仕翘、副旅长柯竹等以下官兵23000人。
战争结果
羊山战役中,解放军全歼整编第66师2.3万人,击落飞机两架,摧毁坦克两辆,缴获野炮、迫击炮28门,其他火炮102门,轻重机关枪367挺,长短枪2516支,汽车35辆。羊山战役的胜利,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扫清障碍。
战争影响
军事战略层面
羊山战役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关键之战,开启了战略进攻序幕。它打破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统区,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这一转变符合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政治影响层面
羊山战役的胜利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信心,彰显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让广大群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提高了共产党和解放军在民众心中的威望,激发了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热情。人民群众参与支前工作,为解放军提供了物资和人力支持,形成了军民团结一心的良好局面。
后续作战意义
有力配合了其他解放区战场的作战,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兵力部署,使其难以集中力量应对各个解放区的攻势,为全国战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兵力,减轻了山东省等解放区的压力,使各解放区能够相互呼应、协同作战。
相关纪念
相关表彰
羊山战役中,三纵八旅旅长马全忠负伤,五旅参谋长负伤,团级以上干部15人伤亡,营级以上干部32人伤亡。羊班长史玉伦重伤不下火线,排长牺牲后,他自动代理指挥,浴血奋战,直至牺牲。为表彰他的功绩,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党委授予他“特等杀敌英雄”荣誉称号,所在班被授予“史玉伦班”。
羊山革命烈士陵园
为缅怀在鲁西南战役和羊山战斗中献身的革命先烈,1952年,党和政府在羊山战役战场遗址——金乡县羊山集建成了羊山革命烈士陵园。两周王陵依山就势建于羊山主峰之上,占地近500亩,主要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墓群、纪念碑亭、烈士纪念堂、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全景画馆)、王杰纪念馆、百米碑廊等纪念建筑物。
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由曾参加过鲁西南战役的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名。馆内陈列着历史照片、电文、书信等革命文物,其中有毛泽东主席给刘邓首长的亲笔信;刘伯承、邓小平同志过黃河时的合影;有我军包围羊山之敌和挺进大别山途中的照片资料;以及有关鲁西南战役的书籍、军战史、影集、录音、录像等历史资料。百米碑廊里陈列了近百座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将军及书法艺术家近年来为纪念在鲁西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的诗词。园内陈列了飞机、坦克、火炮等一系列轻重武器。
2001年,羊山革命烈士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11月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批准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2月,羊山烈士陵园被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授予“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相关作品
诗词
羊山战役的胜利,为挺进大别山打开了通路,为此,刘伯承司令员写下诗篇: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影视
电影《大转折;鏖战鲁西南》和《血浴羊山》真实再现了这场战役。
参考资料
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关键一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5-04-08
羊山战役:“欣看子弟夺城关”.中国军网.2025-04-08
大转折——鏖战鲁西南 (1996).豆瓣电影.2025-04-08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激战鲁西南.求是.2025-04-08
羊山战役.金乡县人民政府.2025-04-10
金乡县羊山烈士陵园.金乡县羊山烈士陵园.2025-04-10
血浴羊山.豆瓣电影.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