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夏(1695年-1758年),字雪若,号轩,福建省泉州府惠安县(今福建省辋川镇居仁村)人,清代军事将领、武进士出身。1727年,陈鸣夏与兄如雄同登武进士,皆授御前侍卫。历任京营守备、苏淞游击、北洋水师副将、舟山市总兵,宁波市松江区广东省、江南五省提督。赠荣禄大夫(从一品),钦赐祭葬,恭毅。陈鸣夏的墓位于陈庄铺石山,坐丙向壬,后迁至圆内山,坐艮向坤兼丑未。

基本简介

陈鸣夏(1 69 5一l 7 5 8年),字雪若,号屺轩,惠安斗门后坑(今属川镇)人,兄弟四人,其为季。清雍正二年(1 7 2 4年),他与三兄陈如雄参加乡试,同登甲辰科武举人。雍正五年 (1 7 2 7年),又为同榜武进士。皆受御前侍卫。

嗣后,陈鸣夏受派治永定河。竣工后,授京营守备。调江苏省,变泰兴市官盐与予通行,兵民皆戴其德。先苏淞游击,又迁北洋水师参政。对滨海渔船商船运输规例,悉行裁汰。又裁挂号例金,以利商品流通,及市场贸易、渔民捕捞,当地商贾渔民 为之立碑。淞江福奄寺素为闽人贸易聚焦区,旅梓甚 多,他设义冢立石以记之。

陈鸣夏擢升舟山市总兵后,见普陀山进香男女繁 杂,风化所关,影响海防,即移文地方官司饬禁。还勤水师,日夜巡防,备御来犯海盗、倭寇。经提督 陈炯疏荐,升江南宁波提督。适乾隆南巡,他迎之于陵,护驾左右。一次行宫失火,时值严冬,风助 火势人敢近。他不顾自身安危,脱光上衣,跳进火海,鬓发须眉皆烧焦。乾隆见之,倍加 赞。火扑后灭,乾隆又见他赤膊在自己身旁发抖,遂脱身上黄褂,披其身上,以此赐之,并赐黄缎盖孔 克食,看包一对,旋调江南两广提督。时惠州受灾,米价腾贵,陈鸣夏下令产,又疾 赴省垣与制抚议赈,以济民急。乾隆二十三年 l 7 5 8年)四月二十七日,陈鸣夏因操劳过度,卒在 任上。

陈鸣夏故居即陈鸣夏府衙,位于辋川镇居 任村(距国道3 24线约1公里),建于清乾隆 1 7 6 3一l 7 9 5年)。坐北朝南,面积3 5 0平方米,由_门厅、中厅和后厅组成,古称三落。中厅、后厅面兵阔,进深各三问,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墙体“三砖入石,结构,具有闽南建筑风格。大厅内有陈鸣夏朔像.“府衙内尚有清乾隆年间5幅花岗石浮雕,雕工精致,同时期的辉绿岩阴刻楷书“乐善好施”横额,法道丽,刻工精致,同时期的1.7米长方形辉绿岩浮雕“曲水流觞”故事图,则属罕见。

府衙前为大庭院,中设照墙,东、西有院门。衙前两丛“旗杆夹”仍保留着。

1 9 8 9年,居仁工艺厂出资按原貌修缮陈鸣夏故居。

2 0 0 2年,陈鸣夏故居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八批具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