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牛
上海水牛(英文名:Domestic Water Buffalo),也叫崇明水牛、海仔水牛,是中国著名良种水牛之一,也是上海郊区水牛品种之一。上海水牛主要出产于上海市崇明区(现为区),位于上海市的北部。其他分布地还有上海市的嘉定区、宝山区、奉贤区等地。它曾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物种资源,但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个优良物种的数量一度骤减,甚至濒临灭绝。2021年1月,上海水牛被认定具有独特的地方遗传学价值,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上,将上海水牛列入“地方水牛”品种。
上海水牛的毛色体型大小不一,一般体型较为矮小,前躯发达,宽而厚,各部丰满。其头小,颈长而细,额中等。角向内弯,角尖呈圆形。耳直立,较小。它的眼睑薄,眼向外凸。背线多见平直。它的四肢强而有力,蹄小而高,管围细,毛色不一,有黄毛梢及黑毛梢,也有白毛梢,四肢护膝毛呈黄白色。据称,由于上海水牛经常接触海水所致,它们在役用时头平直,与肩部呈直线,为其特征。
崇明区东面临海,海岸线17公里,3月份开始生长芦苇,4月份生长水草,自然收草丰富,适宜大群放牧,是放牧上海水牛的良好基地。它们繁殖能力强,在中国江南各地负有盛名。上海水牛平均怀孕期为335天,配种年龄2.5岁,一般3年可产2胎。
演化
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考古发掘中,都找到了水牛的化石。这一事实说明在遥远的原始时代,中国北方已有了水牛的野生种。至少是在一万年以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气候等生态环境的改变,从而迫使水牛的生存,乃至几千年来的饲养移向南方地区。中国已发掘出来的水牛化石散见在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和四川省等地的更新世中期。在北京猿人同期的周口店镇地层中发现了德氏水牛化石。还有江浙一带出土的水牛颅骨,经鉴定,可能是已驯化的水牛。
已驯化了的中国水牛属沼泽型水牛,1978年,根据中国南方12省水牛品种调查,江苏省的海子水牛、上海水牛属大型种,湖南滨湖水牛、四川德昌水牛属中型种,西林县水牛、广东兴隆水牛属小型种。体形虽有大、中、小之别,但它们的外貌特征相同,生产性能相似,遗传性稳定,生物学特性相同,染色体均为2n=48,属亚洲属水牛沼地(沼泽)型典型品种。亚洲水牛还有一个河流(江河)型品种染色体为2n=50,外貌、生产性能和生物学特性与沼地型有明显的区别。如摩拉水牛、尼里——瑞菲水牛、萨蒂水牛、梅萨纳水牛,现已育成乳肉兼用或乳用型水牛。另外在非洲还有一种野水牛,称为非洲水牛,其外貌形态与亚洲水牛基本相似,但在解剖学上和遗传学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现在世界上所说的家养水牛,均系指由亚洲野水牛驯化而成的水牛,而且指由亚尼(Anni)水牛驯化成而言的。这种野水牛至今在印度次大陆还有,故又名印度野水牛,这种野水牛个体较高,达150~170厘米,体重1000公斤,毛色灰黑、深灰或灰褐色,鼻镜及膝下部还常为浅灰色,颈部和胸部有明显的白色或灰色“丁”形带。它的角长大,两角基部离得很开。
据谢成侠教授的考证,中国的水牛种决非外来,中国北方有过水牛的化石,由于在水牛驯化的远古时代,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显然要比今天的北方温暖些,更适于各种水牛的生存。由于北方气候在冰川侵袭亚洲大陆的北部之后,逐渐改变而且干寒起来,大多数水牛必然受自然淘汰绝迹于北方,被迫逐渐向南方转移,而不是由南方移向北方,故中国水牛发源于南方,应是中国固有的水牛野生种。
历史来源
光绪年间,名叫张丕扬的财主买下了崇明岛上东北部的一块地,开始种粮造房。他从官府那里廉价买下了岸外大片的荡和涂。广阔的滩涂牧草丛生,是耕牛夏秋放养的天然牧场。于是,张丕扬开始在这里放牧养牛,先后建了二十多间青砖白墙稻草顶的牛棚。据县志记载,他养牛的存栏数量最多时达到200多头。张丕扬的几个儿子继续养牛事业,扩建的牛棚规模在崇明岛首屈一指,甚至在整个苏浙地区也是独一无二的。那时虽然形成了镇场的雏形,但是还没有镇名,财主们请来的风水先生认为这里牛气冲天,建议取名“牛棚镇”,而且“棚”谐音“膨”,膨主财旺。于是,牛棚镇的镇名就定了下来。
1949年前后,牛棚镇已有东西长达180米的街道。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和县政府都下发了关于保护耕牛的文件。1956年,在陈镇乡东侧和裕安乡东北的滩涂,兴办了灯竿港和牛路港两个县办耕牛寄养场。县政府号召各公社,在每年5月中旬至10月下旬这段时间内,把不劳役的耕牛全部集中寄养到牛棚镇寄养场饲养。耕牛日出进荡放养,日落入塘过夜,这种饲养方式叫作“寄荡”。寄养场就利用了牛棚镇和陈家镇以东的万顷荡涂,耕牛寄荡6个月,每头收寄养费12元至15元。这种利用崇明区得天独厚的荡涂资源开发的寄荡服务,推动了崇明耕牛养殖业的发展。《崇明县志》记录:“1953年至1985年,每年牛场的放牛量在5000多头,为高峰时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野生水牛繁育放牧场”。寄荡在崇明的野牛名为海仔水牛,也被称为上海水牛
崇明县的水牛历史长,农村中一直有饲养水牛的习惯,这种牛主要集中于东部,产区以陈家镇为主。根据陈镇人民公社第五分社统计,产区平均每3户有3头水牛(集体养)。由于历史上有养牛习惯,据目前陈镇人民公社统计,养牛户占25%(按户口比例平均:西南部分2%,东北地区部分50%)。全县有牛市场4处,即陈镇、向化、新开河和城桥镇。
上海水牛,历史上只有输出的记录,据说1909年开始输入小量嘉定牛、宝山牛。进行杂交的牛品种以上沙较多,下沙则自1956年开始才有宝山牛、嘉定牛引入杂交。
分类命名
上海水牛,也叫崇明水牛、海仔水牛,是中国著名良种水牛之一,也是上海郊区水牛品种之一。
中国的耕牛主要是黄牛和水牛两种。在动物分类学上,黄牛为牛属普通牛种,水牛则为水牛属水牛种。它们又共同归属予哺乳动物纲,偶蹄目反刍亚目,洞角科牛亚科。所以,黄牛和水牛是同科不同属的。
在上海郊区,黄牛的地方良种有荡脚牛,主要分布于南汇区、川沙县两县,而以南汇的沿海一带分布最多;水牛的分布遍及全郊区,其良种则有分布在苏州河两岸的嘉定水牛、崇明区的海子水牛(上海水牛)和奉贤区的圆筒水牛。
形态特征
外貌特点
上海水牛的毛色体型大小不一,一般体型较为矮小,前躯发达,宽而厚,各部丰满。其头小,颈长而细,额中等。角向内弯,角尖呈圆形。耳直立,较小。它的眼睑薄,眼向外凸。背线多见平直。它的四肢强而有力,蹄小而高,管围细,毛色不一,有黄毛梢及黑毛梢,也有白毛梢,四肢护膝毛呈黄白色。
据称,由于上海水牛经常接触海水所致,它们在役用时头平直,与肩部呈直线,为其特征。
体尺及体重
截至1960年,根据上海水牛牤牛25头及母牛83头的调查结果,其体尺、体重见下表: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截至2004年,成年的上海水牛体高为公牛142.3厘米,母牛140.8厘米;体重为公牛624千克,母牛617千克。
分布范围
上海水牛主要出产于上海市崇明区(现为区),位于上海市的北部。其他分布地还有上海市的嘉定区、宝山区、奉贤区等地。
栖息环境
崇明县东面临海,海岸线17公里,3月份开始生长芦苇,4月份生长水草,自然收草丰富,适宜大群放牧,是放牧上海水牛的良好基地。
生活习性
崇明县由于海滩牧草资源丰富,因此上海水牛集中在牛屯(海滩旁耕牛集中放牧地)放牧,它们只在露天生活,抵抗力极强。它性格温和、耐热、耐力持久。
生长繁殖
繁育
上海水牛繁殖能力强,在中国江南各地负有盛名。上海市早期将水牛公、母牛混群饲养,自然发情,自然交配,不加控制。
据群众反映,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严格进行选种选配,任其自然交配,结果品种已有退化,体型也没有以前大。
自1958年以来,陈镇人民公社已注意这个问题,有计划地选种、阉割了70多头牤牛(在一个牛屯中),并逐步进行选种,以保持上海水牛的优良品质。
在产牛地区的陈镇、向化一带,有将上海水牛与上海水牛南头水牛(即圆筒水牛)进行杂交改良,所产杂交牛,体型显著提高,较上海水牛大而高,背皮疏肉,嘴巴开阔,其耕作能力及耐劳性与上海水牛相似。
上海水牛平均怀孕期为335天,配种年龄2.5岁,一般3年可产2胎。在管理较好,重视繁育的情况下,以娄塘公社娄西、赵厅两个大队为例,成年母牛的年繁殖率达到87%,成活率为97.9%。母牛一生可产犊八胎以上。
母牛受胎后,无特殊照顾,临产前一天停止劳役,生产后在农忙时仅休息1天,农闲耐休息3~5天。产下犊牛割去脚黄,脐带剪留4寸扎牢,如胞衣未下,粘扎草鞋1只,便于胞衣排出,死胎约3%左右,流产占2~3%,如胞衣未下,一般喂煮熟的赤豆10斤,可帮助排出,防止烂胞。
犊牛的饲养管理较简单,跟随母牛一起放牧,犊牛哺乳期一般在9~11个月,2岁开始驯教,3岁使用。上海水牛以初生至两岁龄生长最快,两岁以后,吃饲料递增而长肉速度递减。
饲养管理
上海水牛除冬季及农忙季节分散在农户家中饲养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滩或江边,集中在牛屯集体放牧。一般公母、大小一起放牧饲养,每群少则200余头,多则700~900头。农忙季节,留下的都是小牛及老弱牛约300头左右为一屯,农闲时600~700头为一屯,一屯仅有2~5人管理,每人可管理120头左右。牛屯在早晨5时开放,下午5时赶回牛屯集中,无论天晴下雨,同样放牧。
牛屯结构简单,是用泥土叠成约一牛高的土墙,4~6丈圆围,可养500~600头牛。牛屯进出口处用两根孟宗竹结扎作门,屯舍无屋顶,使用约2~3年后,牛屯踏沉见水,即行停止使用,另筑新屯。
在牛屯放牧期间,一般不补任何饲料,但在谷雨起至霜降止,略加少量棉籽饼。1958年供应每牛125公斤,每日约有0.75公斤,其他饲料有稻草、棉籽壳等。
上海水牛在舍饲季时,耕地时期以吃芦青为主,5月1日至6月20日的芦青最嫩,营养价值最好,每牛一天约吃75~90公斤左右,分6次喂食:第1次早晨4时(20~26公斤),第2次7时(7.5公斤),第8次8时半(10公斤),第4次中午12时(15~20公斤),第5次下午3时(7.5~10公斤),第6次下午8时(15公斤)。农忙耕秧田时喂营蓿,量较芦青增加20%(这时芦青尚未长成)。10月开始耕小麦田,这时喂以赫藤草、山芋藤、花生藤和少量稻草,每天约60公斤左右,分4次喂食。10月20日开始休息,喂以稻草1.5~2.5公斤,棉籽壳10公斤,棉籽饼1.5~2.5公斤。4月1日新早稻秧田,开始吃苜蓿,一般吃1个月。6月20日开始牛屯放牧,一直放到10月左右。
牛舍极为简单,一般宽1丈8尺,深1丈2尺,可养牛4只。单只牛舍为5尺12尺,屋脊高15尺,屋檐高6~7尺。泥土地。内牛粪每天出清1~3次,并打扫牛身1次,三天用牛刨刷1次;每天喂料3次,饮水1~2次,除严寒时期应略加温水外,一般均喂冷水。冬季牛舍垫草,墙壁修理,防止贼风侵入。
保护
上海水牛,曾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物种资源,但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个优良物种的数量一度骤减,甚至濒临灭绝。
上海解放初期,每个生产队几乎都有一头上海水牛,到上世纪70年代,全市的上海水牛更是达到了4.53万头的峰值。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这一数量急剧减少。
1979年5月,根据专家们的意见,上海市向中央农业部畜总局提出了《关于保护水牛原种的建议》,以保护和挽救上海水牛这一良种。
截至1980年,专家估计上海市的上海水牛已不到一万头了,经过几年,也有断种的危险,同年,存栏总数为3.5万头。1984年,崇明区的上海水牛栏存量为4270头,裕安乡最多达895头。因此,上海市农业局畜牧兽医站继续做好原已设立的水牛良种配种站,并开展液氮冷冻精液配种等科技工作。
据悉,2006年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有媒体称“上海水牛已经消失”。2016年11月,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中亦称,上海水牛已绝种。
2019年,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在调研中了解到,沪郊还有少量上海水牛饲养,便组织摸底排查。领导、专家在一次前往崇明区考察时,在崇明岛、横沙岛遇见少量上海水牛。
中国农业大学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也几次来到上海,对现有的水牛样本作血样采集,再与其他品种的作遗传聚类分析,发现除了崇明之外,来自松江区、奉贤区、嘉定区、青浦区等区域的水牛,遗传背景来源全部一致,说明这些水牛都是上海的本地物种。由此,“上海早就没有水牛了”这一“盖棺定论”了多年的说法被推翻。
2021年1月,上海水牛被认定具有独特的地方遗传学价值,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上,将上海水牛列入“地方水牛”品种,关于上海水牛保护性认定的说法终于尘埃落定。
截至2025年,针对上海水牛的保种工作有序展开,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一次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10个曾宣布灭绝的畜禽品种资源被重新找回,上海水牛就是其中之一。截至2025年,上海水牛的种源保护工作正在崇明岛上积极推进中,并已初见成效。
物种价值
租售
由于崇明区县饲料资源丰富,历年来当地农民习惯于在农忙时将上海水牛出租给青浦区、太仓市、嘉定区等县进行灌溉稻田,秋收后再回崇明过冬,因此,它们深受各地农民的欢迎。
常年有上海水牛输出,全年出租耕牛800头左右,最高达1,000余头。出售及出租的牛大部分分布在太仓、嘉定、宝山区、昆山市、青浦、常熟市、南汇区、川沙镇等县。每头牛的出租费用从70~80元不等(使役以降水为最多),根据牛的等级来决定。1959年,陈镇人民公社共售出耕牛70~80头,出租200余头。在崇明区产地交货,上海水牛的售价每头约400~600元左右,最高800~1,000元(在对岸交货)。因此上海水牛产生的收入在崇明县农村中占重要地位。
役用畜力
上海水牛不仅是崇明当地耕作的主要畜力,也是农业运输上的重要工具。每头牛一年可积厩肥60~100担。在非耕作时期,用作磨粉、拉车,因此上海水牛绝大部分是常年利用的。
上海水牛筋骨强,发病少,出勤率高,能耐长期劳役。一般役用于耕地、厚水、磨粉及鞔车。
新作能力:上海水牛一般每日可耕田7~8亩(旧式木犁,饭碗深),最高10亩,最低3亩。每天使役它8小时,可耕地七八亩,即是,耕早田4000~5400平方米,最高达7000平方米。
鞔车能力:崇明区在运送粮食时,大多用牛车,这种牛车均无轴承,系木输,硬树轴,一般在燃屑路面行驶,载重量为600公斤,最高达850公斤。
推磨能力:崇明县习惯用牛力推磨玉米粉,常年使用,磨后过筛3次成细粉,一般一天可磨粉75公斤左右,最高100公斤。
厚水能力:崇明县内水位较高,与水稻田接近,每头牛一熟可灌溉50亩,优等水牛可灌溉70亩,劣等水牛在30~40亩之间,差异较大。上海水牛到外县如青浦区、嘉定区、宝山区一带厚水,由于筒车基高,灌溉亩数就比较少,一般水牛只能灌溉30~35亩,最多40亩,最低者仅能灌溉20~25亩。
乳役
上海水牛生产每胎后,泌乳期为八个月,产奶量虽比一般良种奶牛为低(平均每天挤牛奶七点一市斤,最高为十四市斤),但奶质浓稠,含脂率特高。上海水牛的母牛8小时日产奶为5~10千克,黄油率5.5%~9%。从乳脂着眼,把上海水牛作为淡奶牛,也很有饲养价值;如果改良、发展为乳役兼用,一举两得。
食用
上海水牛肉可食,作为肉牛,上海水牛应以两岁龄体重四百公斤左右为屠宰适期,不然,会浪费饲料,降低经济效果,最终势必影响养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水牛成年牛屠宰率50%,净肉率40%。
崇明区地区历年来无宰牛习惯,不食牛肉的很多,牛只除老弱病死以外,均不屠宰。一般16岁以上的老弱牛,屠宰率为60~65%。屠宰后除去骨和头,净肉重225~240公斤,最大者300公斤,最小者100公斤。
附加价值
上海水牛的皮是制革的材料;牛骨可以制骨胶和骨粉;牛的脑下垂体、睾丸、眼睛、肝、心、肺都可以制作药物;水牛角还可代替犀牛角作贵重中药材,还可用于雕刻;牛血也可做工业原料;牛的粪便又是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改变肥料构成,改良土壤,培养地力,牛粪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种群现状
截至2025年,位于崇明现代农业园区内的老杜农场内有上海水牛180多头,是从最初找回的20几头牛繁育而来的。该农场是现今上海水牛最大的保种养殖基地。记者现场考证发现,由于冬天室外寒冷,高大、壮实的水牛们躲进牛棚内悠闲地吃着干草饲料,养殖人员精心地照料着它们的起居生活。
上海水牛保护和利用工作已被写入上海市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老杜农场东部,一个规模占地2万平方米,核心种群200头、总存栏量为450头的上海水牛保种养殖基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并有望于2025年建成。
文化
施勋先生在《牛棚镇的牛》中对上海水牛有着生动的描述:“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牛郎们(牛场管理员)头戴铜盆帽,就像电影里的西部牛仔,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养牛、管牛经验,还有着高超的套牛、抓牛技术。对每一头成年耕牛,他们有敏锐的辨别力,海滩牛场上的成年牛只,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这是哪一家农场连队或是公社生产队的耕牛,从不会搞错。有的管理员能站在快牛的背上,可以像骑马一样疾速奔驰,把手中的短犁鞭在空中甩得啪啪响,于是群牛开始奔跑,落伍的牛害怕被犁鞭抽到也只好拔腿狂奔。黑压压的牛群,大的、小的、黑的、白的、公的、母的,还有带着吃奶小牛的母牛,全都撒开四蹄,像一群非洲水牛狂奔,像东海怒潮,山呼海啸般地向前奔腾,牛蹄声、泥水声、鸟惊声、芦苇水草噼啪声,雷鸣般地响彻十里苇荡。”
参考资料
Bubalus bubalis (Linnaeus, 1758).catalogue of life.2025-03-14
崇明撑起“生态保护伞”:东滩飞来“稀客”、上海水牛从濒临灭绝到现存600多头.光明网.2025-03-14
【海上记忆】上海曾有中国最大的野生水牛繁育放牧场.【海上记忆】上海曾有中国最大的野生水牛繁育放牧场.2025-03-12
中兴镇人民政府关于上海水牛保种基地项目立项的函.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2025-03-12
上海水牛保种养殖基地有望今年在崇明建成.百家号.2025-03-14
[科普中国]-上海水牛.科普中国网.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