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今河南涅阳县)人。南北朝时期大臣,著名学者。少年好学,昼夜不倦,善引典故,乡里称为"小儿学士"。梁普通六年,举秀才。梁元帝重牧荆州,以为江陵令。及即位,擢为尚书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封信安县侯。承圣三年,西魏攻陷江陵,遂与王褒进入关西,累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保定五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
人物简介
宗懔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家庭。他的八世祖宗承在晋朝永嘉之乱期间因讨伐陈敏有功,被封为柴桑县侯,并担任宜都郡守。宗承之后在任内逝世,其后代定居江陵,自此世代居住于此。宗懔的父亲宗高之曾任梁朝的山阴县令。
宗懔自幼聪明好学,日夜不停息地阅读书籍,善于引用古代典故,因此在家乡被称为“小儿学士”。他在梁普通六年被举为秀才。当湘东王萧绎镇守荆州时,通过长史刘之遴的推荐,宗懔得以担任湘东王府的兼记室。一次晚上,萧绎命令宗懔撰写《龙川庙碑》,宗懔仅用一夜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工作,得到了萧绎的高度赞扬。随后,萧绎将宗懔调至江州,任命其为刑狱参军并兼任书记职务。宗懔曾先后担任临汝、建成、广晋三个县的县令。在他母亲去世后,他因为过度哀伤而多次昏厥。每天早晨,成千上万只鸟聚集在他的住所周围,等待他的哭泣声响起后再飞走,这种现象在当地被视为孝心感动天地的表现。
萧绎登基后,宗懔被提升为尚书郎,并被封为信安县侯,拥有食邑一千户。他还陆续升任为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吏部尚书。在侯景之乱结束后,梁元帝考虑返回建康,只有宗懔建议留在荆州,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故乡就在荆州。江陵沦陷后,宗懔与王褒等人一起被带到关西地区。北周取代西魏后,孝闵帝对宗懔非常尊敬,授予他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职位。世宗即位后,宗懔参与了在麟趾殿修订群书的工作,并多次受到皇帝的款待。他在保定年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主要作品
宗懔一生著有多部作品,其中包括文集二十卷。这些作品广泛传播,尤其以《荆楚岁时记》最为知名。这部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之一,详细描述了荆楚地区的农业活动、医疗保健、祭祀仪式以及婚姻习俗等方面的民俗文化。
参考资料
《白话《北史》·宗懔传.汉程网.2024-08-13
《荆楚岁时记》南朝 宗懔撰 原文及译文.个人图书馆.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