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盐河为了便利运盐,西汉刘濞于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始开运盐河,从扬州湾头镇海安市如皋县东陈镇的汤家湾止。

正文

汉以后,历代续有延凿。隋唐时(最晚不迟于晚唐太和五年建立如皋场时)已向东延伸至掘港亭。唐末(10世纪初)向南延伸至白蒲。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五年(958),为北运南通市地区南境所产海盐,屯田盐铁使侯仁矩自通州向西北凿河40里,至任家渡(今任家口子),隔清水港(古横江)与白蒲的运河相接。古横江淤塞成陆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通州静海区知县张次元开凿运河自任口向北接通白蒲。至此,自扬州湾头直至通州全线贯通。因其主要功能在于外运通泰地区食盐,遂得名运盐河;复因其河床地势高于里下河地区,一名上河。

运盐河在泰州城之南北,上、下河各有一条。上河的运盐河即为通扬运河,系由官方组织开挖的人工运河,故有上官河、上官运盐河等多个别称;下河的一条运盐河清《(道光)泰州志》记“由赵公桥接杨公堤捍海堰至东边城一带入东台串场河”。运盐河下河支流较多,基本都是自然流漕或民间自行沟连而成的河道,均可通串场河。

运盐河历史绵延两千余年,运盐输粮、引水灌溉、排涝泄洪,功莫大焉,泰州市水利局在此河与凤凰河交汇处立一石碑,上刻“日本国遣唐使径海陵区停泊处”,同时又在东北角立一高6.5米用苏州金山石雕琢而成的汉阙一座,上书“汉运盐河”四个隶书大字,背后刻《汉运盐河记》以溯其史,赞其绩,更添沿河新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