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藏传佛塔古建筑。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六坝乡六南村。史载,圆通寺原为河西重要密宗寺院,始建于北宋,为宋徽宗敕建,明清时重修,现寺已不存,仅存孤塔。

信息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甘肃省

圆通寺塔 V-433

简介

圆通寺塔为砖石结构金刚宝座式喇嘛塔,通高23.37米,自下而上由塔座、塔身、相轮、塔顶组成,塔座为三重方形须弥座,第二、三层四角各置一座高2.2米的小型喇嘛塔。塔身为覆钵状,高5.2米,上砌“亞”字形须弥座。相轮十三重,高8.8米,塔顶置流苏宝盖,周悬风锋,中坐1.5米高的黑釉宝瓶。自古以来,为了庆祝天下重归和平台统一、国家重归鼎盛兴旺,都要立碑建塔。圆通塔的修建也是如此。宋朝开国明君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长达五、六十年的混乱纷争局面,使国家重新走向了统一。经过经济上的恢复重建与政治上的励精图治,到了赵祯时期,宋朝出现了经济上繁荣富强、政治上空前统一稳定的鼎盛局面。圆通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宋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河西走廊是多民族汇聚之地,在这里居住的民族有汉族回族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地处河西走廊西段的民乐县,也是如此。民乐县六坝镇南接祁连县、北通张掖市、东走山丹县,是多民族经济交流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寺因塔成,圆通塔、圆通寺的修建,是多民族聚居共存的结果,是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多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国家统一稳定、繁荣强盛的象征物。圆通塔修建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圆通塔经历了历史的沧桑风雨,曾多次破败,又曾多次被重建和修缮过。每次重建和修缮,其实质上都是在重建残缺不全的民族关系、修缮破败不堪的祖国山河。圆通塔位于民乐县城西北27公里的六坝镇六坝村内,东经100°46′,北纬38°4′,海拔高度1770米。据《四部丛书。大清一统志》载:“圆通寺在张掖县东乐堡,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明天启四年重修。内有砖塔,清乾隆重修,高八丈有余,较旧址更宽”。又《甘州府志》卷五记载:“圆通寺在六坝堡,宋徽宗敕建,明天启四年修,我朝顺治十七年,康熙帝三十六年两次重修,雍正帝七年修塔,乾隆三十六年又补土包修塔一座,原高七丈余,阔周围一十一丈,配殿廊房俱照旧增加。”根据取下的清代康熙年间铁碑《重修寺塔碑记》记载,此塔修于康熙元年。圆通寺塔坐东朝西,正面偏南30°,是一座砖包土藏传佛教金刚宝座式塔。两层须弥座、覆体、十三天及塔刹组成整个塔体。结构严谨,造型优美,为藏传佛教金刚宝塔式佛塔建筑的典型形式。经实测,台基至塔顶高21.9米,塔座底边长8.71﹡8.78米,近似于正方形。塔座之上为须弥山形塔形底座,四角各设小塔一座;须弥山上方的四角又各设小塔一座;须弥山上再砌筑形体硕大的覆钵塔身,覆钵上四角每面各开佛龛5个,共计20;佛龛内设佛像计23尊,其中铜质佛像6尊、铁质佛像2尊、泥质佛像2尊、木质佛像13尊。覆钵塔身再上砌筑十三重相轮(俗称“十三天”)。相轮之上为圆形本质华盖,华盖周边悬挂35个铁质流苏和风铎。华盖之上安置瓷质墨绿色釉宝瓶。

由于年久失修、地震影响、风吹雨淋、自然风化和打鸟者的破坏等原因,使塔身出现裂隙、千疮百孔,塔顶部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倾泻,并时常有砖往下掉落。2001年6月25日,圆通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国家文物局文保函[2003]289号《关于圆通寺塔勘测报告修缮方案的批复》,同意了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制定的维修方案。2004年省文物局同意立项对圆通塔进行维修,于同年3月19日下发了甘文局文发(2004)8号《关于民乐圆通寺塔维修施工方案的批复》。至此,于2004年8月12日开工修缮,历经82天,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修复任务。修缮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拆除部分,先将华盖四周饰物编号并逐一卸下,存放于库房。后又拆除了华盖上部的瓦件及苫背,并清除了塔身上的苔藓植物和松散破碎的泥皮以及其它杂物。二是维修项目,先用拆下的砖重砌所拆的相轮部分,整塔用砖实心砌筑,在每层间灌白灰浆,使整个塔身凝为一体。再把塔身所缺损的砖全部进行了剔补,并修补了残损处。然后对整个塔身上草泥,外抹白灰、米汁、麻刀并进行做旧处理。相轮凹进部分统一上红色。对宝塔底座部原水泥护面上抹同样的白灰,将水泥面覆盖。最后再次将整个塔进行了做旧处理,保持了整个塔身颜色一致。为了保证塔基不受雨水侵害,在护栏内的地面上铺上青方砖,四周均开挖了排水沟,在塔的正面重砌踏步。

圆通塔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它既是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又是多民族建筑艺术相融合的杰作。它的基座代表了正大方正的社会礼法、道德规矩;塔身代表着圆融通彻、八面玲珑的高度智慧;塔顶代表着天帝造化、天启神圣的高贵圣洁。是从古至今不可多得的、雄宏壮丽和精美奇巧的人文景观。微风乍起,清脆悦耳的风铃声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诵经声,会把人带入到一个清新愉悦、忘记尘嚣的超脱境界。真可谓是:晨钟暮鼓惊醒世界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凡尘迷路人。

圆通塔威严壮观、雄姿挺拔,不仅是一大历史文物,而且是本地的一大人文景观。历代至此观光的文人墨客都有赞美歌颂圆通塔的诗词歌赋。清代文人许士梁题诗云:疆归李夏寺宣和,十二监军禁若何,会阐无遮通震旦,尽容越境奉陀。举人赵赓云赞曰:何年古刹建圆通,高耸浮屠接碧空;世界大千资觉悟,金铃十万最玲珑。揭开贝叶诸天雨,雅表室和宋代风;暮鼓晨钟同慧业,一般聋聩振林丛。民国慕寿祺诗云:古寺萧然人绝迹,老僧犹自诵黄庭;澄心兀坐枯禅寂,日暮松风语塔铃。当代民俗音乐诗人李中锋《圆通塔》诗赞:阅尽沧桑几整容,浮屠高耸笑春风;铎铃善解人间意,祝福声声上苍穹。在提倡“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搞好民族团结具有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保护这种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团结合作,交流融合,共同繁荣发展的象征物”——圆通塔,是做好民族工作,搞好多民族团结、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历史

圆通寺始建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一1125年),明、清两朝多次补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建圆通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又加高重修。圆通塔是一座砖、石、上混筑的藏传佛教塔。金塔县通高23.37米,甚为巍峨壮观。全塔由塔座、塔身、塔脖、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塔座呈正方形,边长8.7米。第一层塔座和第~~~层须弥座四角之上都各设小塔一座。须弥座上面为覆钵体塔身,其上为塔脖子,呈圆状,周围开20龛,每龛内或置铜佛或置菩萨像,都神态安祥,似在为每一个游人祈祝平安。之上有相轮13重,又称十三天,显示了该塔至高无上的级别。相轮之上有圆形华盖,围绕着铁流苏并等距离悬垂铁制风铃36个,虞风吹来,音韵清远,似在为每个游人弓i导方向,摧人奋进。华盖之上为瓷制黑宝顶,日月照耀之下,光闪渭渭,很远即可看到。

建筑

该塔基座造型与整体比例独特,反映了明清时期该地区密宗藏传佛塔的造型特点。圆通寺塔位于民乐县六坝镇,距国道227线只有5千米,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通寺始建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5年),明、清两朝多次补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建圆通寺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又加高重修。圆通寺塔是一座砖、石、

土混筑的喇嘛塔。全塔通高23.37米,由塔座、塔身、塔脖、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甚为巍峨壮观。塔座呈正方形,边长8.7米。第一层塔座和第二层须弥座四角之上都各设小塔一座。须弥座上面为覆钵体塔身,其上为塔脖,呈圆状,周围开20龛,每龛内或置铜佛或置菩萨像。塔脖之上有相轮13重,又称十三天,显示了该塔至高无上的级别。相轮之上有圆形华盖,围绕着铁流苏,并等距离悬垂铁制风铃36个,漠风吹来,音韵清远,催人奋进。华盖之上为瓷制黑宝顶,日月照耀之下,光闪熠,很远即可看到。圆通寺塔造型优美,历史悠久,居民乐古建筑之首。现在塔周围已修南北寺大殿几座、配房数间,内塑佛像,供人膜拜。与圆通寺塔相望的古槐树,虽经电击火烧,但历千年而不枯,为民俗音乐第一槐。

造形

圆通塔造形优美,历史悠久,居民乐古建筑之首,为此曾被印制在信封上广为宣传。现在塔周围己修南大寺大殿几座、配房数间,内塑佛像,供人膜拜,僧尼数人,度化人,圆通寺己初具规模。与圆通塔,目望的古槐树,乓千年而不枯,为民乐第一槐,虽然树根大部被火漆毁,仅存约十分之一,但仍然杖繁叶茂,昂首参是象征着民乐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品格。

白塔

白塔原名圆通寺塔,铁岭白塔为其俗称。此塔位于铁岭市市区内银州贸易城东南侧,古铁岭城西北隅,是辽北现存最早的古塔。

一些刊文章言其为唐朝所建,主要依据圆通寺石碑刻《重修圆通寺塔记》,该碑刻载该塔建于唐太和二年。但据考证,银州历史并非始于唐,内容详见本书《古银州考证》一文。另参照多种史料,铁岭白塔亦不具唐代塔的特征,该塔建筑所用之砖考古称为沟文砖,为辽朝特征砖,辽以前没有这种砖,此有文物部门鉴定,唐代不可能用辽砖来修塔,故石碑所刻年代,不足凭信。据日文版《满洲写真帖》记此塔为农安古塔,也有文章言及此塔为金大定年间年建,但无认论如何此塔不会早于辽代。

参考资料

民乐县六坝镇:夏日风光好 旅游正当时.民乐县人民政府.2023-11-24

圆通寺塔.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2023-11-24